NASA的朱诺号(Juno)探测器自2016年抵达木星轨道以来,持续为人类揭示了这颗巨型气态行星及其卫星群的神秘面纱。飞行于距离地球约3.7亿英里远的环境中,朱诺号不仅面对复杂的空间环境挑战,还要承受木星强大辐射场的考验。2023年年底,朱诺号搭载的JunoCam摄像头开始出现辐射损伤,严重影响了影像质量,威胁到了探测任务的科学进展。然而,NASA团队凭借创新技术成功实施了远距离“微观修复”,通过退火工艺缓解了设备损伤,使摄像头重获新生,生动记录了木星及其卫星的珍贵影像。朱诺号的这次修复过程不仅是航天工程领域的典范,也为未来深空任务面对极端环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储备。 朱诺号搭载的JunoCam是一台彩色可见光摄像头,旨在采集关于木星极地气象、大气结构以及卫星地质特征的图像数据。
相较于探测器内部,JunoCam的光学单元裸露在外,位于一座钛合金防辐射护盾之外,以保持最佳的成像能力。然而,这一位置也让摄像头面临了太阳系内最强烈的行星辐射带侵袭。设计之初,工程师团队预计JunoCam在木星轨道的前八个周期内仍能正常工作,但对其长期耐久性难以预估。随着探测深入,辐射损伤逐渐显现。 在朱诺号完成34次轨道飞行期间,JunoCam表现稳定,为科学团队带来了大量清晰图像。但到了第47次轨道,其采集到的图像开始出现颗粒噪声和水平条纹等辐射损伤特征,图像质量急剧下降,到第56次轨道时,几乎所有照片都严重受到影响。
这种辐射造成的故障令团队面临巨大挑战,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分析故障根源。 由于远程观测和诊断受限,团队只能根据传回的数据和图像推测,造成异常的核心部件极有可能是摄像头电压调节器的损坏。电压调节器对于JunoCam的电力供应至关重要,其故障直接影响成像设备的稳定运行。面对有限的应急措施,NASA工程师决定尝试一种名为“退火”(annealing)的工艺,这一过程在半导体制造和材料科学中通过加热与缓慢冷却,来修复晶体材料内部的微观缺陷。 JunoCam摄像头内置加热元件,为了修复辐射损伤,团队下达指令将摄像头加热至77华氏度(约25摄氏度),显著高于其正常工作温度。工程师们紧张地等待实验结果,期待热处理能够消除受损晶体微缺陷,恢复摄像头性能。
果然,退火完成后不久,JunoCam的图像质量明显改善,恢复了清晰细致的拍摄效果,期盼中的转机为朱诺号任务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后,随着朱诺号轨道继续向木星辐射中心深入,影像质量再次受到损伤。然而,面对即将接近木星卫星火山活动活跃的卫星——伊欧(Io)时的迫切科学需求,团队决定采取更激进的退火措施。将摄像头的加热温度调升至更高水平,尝试通过更极端的热处理恢复摄像头性能。起初,这一举措并未立刻展现效果,不过就在靠近Io的关键时刻,图像质量骤然改善,摄像头甚至恢复到了接近出厂时的影像清晰度。 2023年12月30日,朱诺号飞越Io表面仅930英里(约1500公里)时,JunoCam拍摄到了木星极北极圈环流气旋的细节,呈现出火山熔岩流和被二氧化硫霜覆盖的山体地貌,展示了Io活跃火山的壮丽景观。
这些珍贵的图像不仅为木星卫星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证明了退火技术在航天设备远距离故障修复中的巨大潜力。 到目前为止,朱诺号已完成74次轨道飞行,虽然图像噪声在近期第74次轨道时再次出现,但由于积累的经验,退火及相关技术已被成功运用于多台探测器仪器和工程子系统,显著延长了设备寿命并提升任务延展能力。退火技术的发展为未来的的太空飞行器提供了有效对抗强辐射环境的技术储备,尤其对地球轨道卫星及深空探测器意义重大。 朱诺号任务的成功管理者、美国西南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斯科特·博尔顿(Scott Bolton)强调,朱诺号教给了人类如何设计与维护具备辐射耐受性的航天器,这些经验将惠及国防、商业卫星乃至NASA未来更多深空探索任务。Juno的经验推动了航天设备制造标准的升级,为未来航天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朱诺号项目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管理,并由洛克希德·马丁航天公司制造和运营。
该任务属于NASA新前沿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意大利航天局与多个科研机构的支持。JunoCam由圣迭戈Malin空间科学系统公司设计和操作,作为任务数据采集的核心设备,其修复策略和成效成为公开展示深空探测面临复杂技术难题及应对方案的典范。未来,随着任务继续深入木星轨道及更多卫星探测,朱诺号的退火修复技术将在确保科学数据连续性及设备健康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整个退火修复过程不仅展示了NASA工程师面对意外挑战冷静应对、持续创新的精神,更彰显了现代空间科学技术的成熟与进步。随着人类对太阳系各大行星及其卫星的探索不断加深,高辐射环境下设备维护与修复技术的需求愈发凸显。NASA通过朱诺号摄像头退火成功案例,为全球航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和技术范例,推动了深空探测技术步入一个全新的高度。
未来,结合退火工艺与其他先进材料科学技术,航天器在恶劣空间环境中执行长期任务的能力必将大幅提升,推动人类太空探索进入更加广阔的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