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著名科幻作家和未来学家布鲁斯·斯特林在旧金山的图书馆信息技术协会发表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演讲,题为《自由如空气,自由如水,自由如知识》。这场演讲不仅仅聚焦于图书馆和信息技术,更深刻剖析了信息时代背后复杂的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以及信息作为知识的价值如何被商业利益所蚕食。斯特林的观点既严肃又带有预言性质,对当代乃至未来数字文化和信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演讲开头,斯特林直截了当地指出,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技术官僚的信息社会”,而是深植于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他质问为何知识虽被誉为力量,掌握知识的人却并不拥有真正的权力。例如,尽管有国会图书馆的存在,实质上国会内部却很少有真正的图书馆员代表。
他认为,社会结构深刻影响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但并非决定性的,技术发展往往伴随着偶然性、天才和机遇。然而资本主义市场机制使得技术最终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财务投资回报最大化,这与工程师对理想技术的追求存在本质差异。 斯特林指出,尽管生活中有很多非营利性元素存在,例如图书馆和文化机构,但商业化和商品化趋势正在逐年加剧,对这些公共机构构成挑战。他用讽刺的语言描绘了电视节目被企业赞助、大学成为专利收益分成的产权合作伙伴、图书馆以广告和纪念品生存等情景,表达了新自由主义背景下知识机构日益商业化的困境。 他进一步以美国图书馆体系的历史作为对比,回顾1731年本杰明·富兰克林与志同道合之人如何以小额费用建立共享书籍的公共平台,当时未必是财富阶层而是技艺工人和年轻学徒推动知识共享的典范。进而将此理想置于1991年的信息社会,面对版权、商业秘密、专利以及国家安全的层层限制,公共知识的自由共享概念受到强烈抵制与压制。
斯特林形象地描述了信息被视为商品、商业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的现实,反映了数字时代自由与控制的矛盾。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斯特林对“信息经济”本质的深刻反思。他认为信息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海量数据本身,而在于人们的“注意力”。尽管未来人们可以将图书馆装进口袋,但真正关键的是如何筛选、获取和理解信息。注意力成为有限稀缺的资源,而所谓的“信息经济”实质上是一场注意力的争夺战。新闻媒体中的“公关专家”正是掌控公众注意力的“黑暗力量”,利用信息操纵塑造现实,胜过事实本身的影响力。
斯特林对图书馆员的角色也进行了重新思考。他怀念传统图书馆员如同“取书者”般谦逊朴实的形象,同时承认现代信息检索专家的兴起可能是图书馆员转型的必由之路。然而他质疑:我们能检索到的知识与信息究竟是什么?又有多少会被有意无意地埋藏于尘封的数据库深处? 他对现代出版业的垄断和集中表达了忧虑,指出极少数大型出版商掌控着信息传播的渠道,决定了大众注意力的方向和文化消费的内容。这种集中不仅削弱文化多样性,也限制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传播。而图书馆本应是公共知识的守护者,抵抗商业压力,保护信息的自由流通。 演讲还回顾了历史上图书馆员对流行小说和“低俗”文化的抵触与批判,展现了信息控制与社会规范之间复杂的关系。
斯特林戏谑地将大批被指责的科幻小说读者及作者归为“文化精英”或“街头混混”,强调文化分界线并非清晰,而是充满矛盾与冲突。他更坦言自己作为“邪恶的赛博朋克”,曾是被主流社会视为“乱源”的一员,表明信息多样性和反主流思想的重要性。 斯特林预言未来网络空间的开放与知识自由必将成为更激烈的文化、政治和法律斗争的阵地。他称这种斗争如同“血战”,并表达对图书馆员既将是自由表达斗士也可能成为新的文化斗士的复杂立场。他呼吁延续图书馆组织和公众在信息自由领域的抗争精神,适应数字时代的新环境再造公共知识的堡垒。 他提及未来科技与数字文化先锋哈斯·莫拉维奇的奇思妙想,探讨了人工智能、数字化人类意识与“奇点”的可能性。
尽管预示着人类文明可能面临根本转变,他也警示这种进步可能引发宗教、政治与道德的激烈抵抗。未来变革可能带来巨大挑战,社会如何回应技术与文化交织的新局面仍充满未知数。 最为耐人寻味的是斯特林关于“深度档案”的构想。他提出图书馆和文化机构应承担起长远保存文明信息的责任,不仅服务于当代,更要为千年甚至更久远的未来提供知识遗产。以核废料的长期储存作为反面教材,他呼吁将类似图书馆的信息典藏与这些危险遗产并列保护,彰显人类对文明传续的责任与担当。这种无商业回报的“深度档案”行为象征着超越短期利益、彰显人文精神的时代使命。
布鲁斯·斯特林1992年的这场演讲不仅仅是一场对信息技术和图书馆未来的思考,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文化批判,是对商业化威胁下公共知识空间不懈守卫的呐喊。今天,在数字化浪潮汹涌、知识产权争议激烈的时代,这些问题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信息是否能够真正免费?知识的价值如何衡量?公共图书馆如何面对商业压力?如何保障信息自由流通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课题。 从演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知识不应成为商业垄断的工具,信息自由与公共访问权是支持民主社会和文化多元的基石。只有当我们重视知识的非物质价值,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图书馆和类似机构才能继续其赋予社会成员公平获取知识的神圣使命。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注意力已成为当代最稀缺的资源,如何管理和引导信息洪流,维护知识质量和多样性,是未来时代的重大挑战。
总的来说,斯特林以艺术家和未来观察者的独特视角,警示我们资本主义主导的技术社会中,知识和信息的自由被压缩的风险,呼吁图书馆员及文化守护者继续肩负起抵抗商业化和知识垄断的重任。他的远见和洞察,为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事业和信息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也为我们今天重新审视网络空间的公共资源和信息共享权利开启了一扇启示之门。自由如空气,虽越来越稀缺,却值得我们为之奋斗;自由如水,虽日益平价,却渴求保护;自由如知识,更是社会文明的根基,须臾不可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