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刻。然而,伴随新技术带来的不仅是便利,还有潜藏其中的安全风险。科技安全科学作为确保技术发展有序、安全的重要环节,却面临着极度缓慢和效率低下的问题,被形象比喻为“科学的交通堵塞”。这一“交通拥堵”现象不仅延缓了有害技术问题的发现和干预,更严重制约社会尽早享受安全可靠的科技产品。了解这一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解决路径,对于未来科技安全的科学管理至关重要。 科技安全科学的“交通堵塞”困境主要源自科学研究标准的严苛和企业利益驱动的阻碍。
在科学界,为保证研究质量和结论的准确性,设定了极高的证据门槛。这使得科学家往往需要大量数据和时间才能确认技术产品的潜在危害,继而研究对应的安全干预措施。这种流程虽然科学严谨,但在实际应用中形成了一种缓慢推进的局面。一旦社会公众或监管部门提出对某项技术安全性的担忧,科学界必须经历史严密的证据积累和反复验证,才能形成共识与应对策略,导致应对行动滞后于技术的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科技企业往往在这套严苛体系中拥有很强的话语权和资源优势,他们更倾向于推迟被证实的安全隐患,以维护利润和市场份额。如同20世纪化工行业对PFAS有毒物质的隐瞒与延迟回应一样,一些数字技术企业也通过控制研究资助和信息披露,延缓安全科学研究的进程。
高投入且多由企业资助的技术安全研究,乏善可陈的独立数据使得科学家面临“门槛过高”的困境。危险的技术继续普及,而对安全的有效监管则难以到位,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现象的不良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技术安全科学的缓慢响应不仅导致公众健康和社会福祉受损,更破坏了科学作为社会公信力支柱的形象。在长期拥堵的系统中,问题和争议积累,爆发时往往戏剧性且难以控制。同时,公众对科学的质疑与对企业的不信任感也随之上升,进一步削弱了社会应对安全风险的能力。
为破解这一封闭循环,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多项切实有效的策略。首先,要将技术企业从科学研究的主导角色中剥离,避免利益冲突干扰科学公正。这意味着必须加强独立、公开和透明的安全事故报告体系,赋予公众更多参与安全科学的机会,同时通过对科技企业征税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资助独立的技术安全研究。通过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督与研究机制,可以突破传统依赖企业资助带来的限制,促进科学研究的客观公正。 促进公众直接参与技术安全的研究也是创新之道。人们的亲身体验和使用反馈往往揭示潜在风险,而科学家若忽视这些“生活中的证据”,就不会及时收集和认识到真正的安全问题。
倡导公众科学(Participatory Science)模式,利用大数据和开放平台,促进用户与研究者的协作,为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实时数据,能够加快发现危害和验证干预方案的速度。 此外,科学界需要改革现有的科学伦理和传播标准,避免因追求极致确凿证据而错失时机。在许多安全问题上,过分强调“绝对无误的证据”往往代价高昂。而当错误判断的风险较低,但延误干预的代价巨大时,应当调整风险认知和证据标准,实施更为灵活、适应性的科学判断。比如,采用“先防后证”的原则,在安全隐患被合理怀疑时即采取预防措施,而非等待最终定论。 面对科技安全科学的拥堵困境,更深层次的解决方案是建立“安全科学快速通道”。
借鉴哲学家Jacob Stegenga关于“正常科学”和“快速科学”的理论,科学界应当在关键安全议题上采用“最小可行证据”原则,允许针对不同阶段的研究同时并行展开。也就是说,在确认危害、评估普遍性及测试干预的各个阶段,可以适当降低严格的证据门槛,快速推动科学结论形成,加速安全政策制定。尤其是在企业阻碍研究的高风险领域,这种并行多线的快速验证机制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减少时间损耗,尽早遏制技术安全隐患。 另一个重要策略是建立针对潜在有害技术的“优先研究清单”,通过持续更新和公开共享,指导科学研究与创新方向。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绿色化学计划为例,该项目维护一份潜在毒性物质的清单,为科学优先测试及替代技术研发提供参考。类似机制若推广至数字技术领域,不仅能集中资源抢先识别风险点,也能激励企业和研究人员优先开发安全替代方案。
创新者因优先实现安全效果,将能获得投资回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整个行业安全水平逐步提升。 当然,快速通道和优先清单的顺利运行依赖跨部门、多方合作。科学家、监管机构、行业领导者以及公众需共同参与,构建协同有效的安全评估与回应体系。面对如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带来的巨大挑战,只有建立灵活高效、透明公正的科学体系,才能避免历史的重复,确保科技安全科学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引擎”,而非阻碍社会发展的“刹车”。 未来,科技安全科学需要适应数字时代的多元化需求和复杂挑战,融入开放参与、快速验证、优先聚焦和政策激励等元素,形成创新与安全并重的发展路径。只有突破旧有思维模式,建立健全的科学治理体系,才能更好保护公众利益,实现技术对社会的正面赋能。
广大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公众应加强联动,推动技术安全科学的体制和实践改革,共同迎接更加安全可信的数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