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人口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甚至有不少国家已经出现人口负增长的现象。传统观点普遍担忧过度人口带来的资源枯竭和环境压力,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警示人口减少的潜在风险,呼吁社会重新审视人口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在新书《After the Spike》中,人口学专家Dean Spears和Michael Geruso提出了一个颠覆常规的观点:与其担忧全球过度人口,不如关注未来面临的人口萎缩问题。两位来自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副教授以经济学视角,结合现实经验深入剖析全球人口变化轨迹,并警示人口一旦开始持续下降,未来数十年可能难以逆转。 过去几十年,全球人口一直处于增长态势,特别是2012年达到了峰值,全球出生人口达到1.46亿。尽管近年来出生率下降,但总体人口增长仍得益于婴儿死亡率的持续下降,这在经济发展和医疗改善的支持下使更多新生命能幸存下来。
然而,全球范围内家庭规模不断缩小,许多国家的生育率已低于替代水平——即平均每位女性生育两个孩子,维持人口稳定。伴随着时间推移,未来死亡人数将超过出生人数,全球人口总量将逐渐减少。 与自然界中的动物不同,人类的生育决策不仅仅是生理反应,更深受社会、文化、经济和家庭因素的影响。Spears观察到印度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教育普及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印度女性的平均生育率已经下降到每位女性不足两个孩子,这一趋势反映了发达国家的类似轨迹。全球范围内,生育率从1800年全球平均六个孩子,逐步下降到今日全球低于二的水平,此过程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长达数百年的历史轨迹。 为何全球生育率持续下降?各方争论众多,从避孕技术普及、婚姻观念变迁、宗教影响减少,到女性教育和就业机会增加等原因皆被提出。
但Geruso指出,没有一种单一因素能够完全解释生育率全球同步下滑的现象,无论富裕还是贫穷地区、宗教重视或淡化的社会,生育率都展现出下降趋势。社会科学界仍在努力理解驱动人口变化的整体机制。 面对环境资源有限、气候变化严重的现实,很多人认为控制人口增长是缓解环境压力的有效路径。然而,Spears强调,历史经验表明维持人口增长并不妨碍环境保护的革新。1960年代和1970年代,美国通过《清洁空气法》等立法成功减少污染,全球范围内通过蒙特利尔议定书有效遏制臭氧层破坏,这些成就均发生在人口持续增长时期。环境进步更多源自科技创新与政策调整,而非单纯的人口控制。
尽管资源稀缺问题不容忽视,Spears并非主张无限制人口增长,而是强调人口稳定的重要性。未来世界可能面临人口峰值后持续下降的趋势,如何应对这一转变,如何让人口达到一个既稳定又可持续的理想水平,是决策者和整个社会必须提前规划的问题。如果未来希望保持人口稳定,那么生育率需要回升到替代水平左右,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解决支持家庭和育儿的社会经济环境问题。 Geruso从更基本的人类社会需求角度阐释支持较大人口的理由。人类的文明进步依赖于思想的碰撞、知识的传递和合作的加深。过去两个世纪,全球极端贫困人数大幅减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这一切都建立在劳动者和创新者的不断壮大和汇集之上。
人口规模的宏大为文明创造了坚持不懈发展的动力,也使社会更富弹性和创造力。 目前预计,全球人口将在2080年代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Spears提醒,如今的我们有责任为未来的6个十年甚至更远的世代着想,提前进行相关研究与社会共识的建立,为人口下降时代规划应对策略和促进育儿支持。正如人类数十年前开始关注气候变化问题一样,如今就应当开始塑造一个利于家庭和养育子女的环境,帮助有意愿育儿的人实现愿望,稳定生育率,维持社会持续发展动力。 有人质疑,气候变化和生育选择是否可共比拟,因为减排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集体行动解决,而生育则是个人自主的选择。Geruso认为,两者都涉及个人选择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每个人都有权决定何时和是否育儿,但社会应当创造条件支持选择生育的人,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鼓励。推动包容性和支持性的养育文化,需要经济和社保体系的全方位调整和投入。 在全球人口变化轨迹中,尽管二分之一的国家已出现生育率低于替代水平的现象,但大部分人仍生活在生育率较高的国家,比如非洲部分地区仍保持较高子女出生率。然而这些地区的生育率也在逐步减少,伴随教育普及和经济发展逐渐进入低生育率轨道,这意味着世界将迎来一个全面人口增长放缓甚至衰退的时代。 最后,Spears和Geruso呼吁,全社会应摒弃对人口减少的恐惧和对人口增长的消极偏见,重新认识“人多带来好处”的观念。提高公共对话的质量,鼓励平等共担育儿责任,推进家庭友好政策,才能够确保全球社会朝着一个人口合理、经济活力和环境可持续兼顾的方向迈进。
如今,随着科技进步和文化变迁,未来的育儿模式可能更加多样,更加灵活,同时更加人性化。在这样的未来,拥抱适度的人口增长或稳定,将为世界带来更多机会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