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衍生品收益策略在资产管理领域迅速崛起,尤其在主动型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市场掀起巨大波澜。根据高盛资产管理(GSAM)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衍生品收益策略吸引了超过290亿美元的净资金流入,成为所有主动型ETF资金流入中的头部类别。此现象不仅彰显了投资者对衍生品结构化产品的高度认可,也反映出市场对收益稳定性与风险管理的双重追求。 衍生品收益策略的核心在于通过期权等衍生工具转化标的资产的收益结构,实现超额收益或降低波动风险。以高盛旗下的两只标杆ETF为例,Goldman Sachs S&P 500 Core Premium Income ETF(GPIX)和Goldman Sachs Nasdaq-100 Core Premium Income ETF(GPIQ)均已成功募集超10亿美元资产,这证明了衍生策略在市场中的强大吸引力。 尽管市场表面上呈现多样化的衍生品收益方案,但实质上,这些产品的创新多为调整期权期限或标的指数,策略差异更偏向于细节优化。
比如,部分ETF通过延长期权合约期限,捕捉更长期的风险溢价,而另一些则在标的指数选择上进行微调,以匹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及收益目标。正如GSAM全球产品策略主管Alyson Shupe所言,衍生品策略的创新更多体现为渐进式改良,而非颠覆式革命。 纳税效率是衍生品收益策略近年来的另一重要突破。以收益支付方式优化税负结构,令投资者能够享受资本利得税率而非更高的收入税率,这在长期持有者中大幅提升了净回报率。税务优化不仅增强了产品竞争力,也提升了整体资产配置的效率。值得关注的是,覆盖式买权(covered-call)策略正逐步向不那么流动的标的市场拓展,包括个股及加密货币市场等。
这些更为边缘化的期权市场,虽然潜藏更高风险,但也潜藏着更大收益空间。 市场流动性始终是衍生品交易中的核心考量。利用较不活跃的期权品种,表面上看似增大了流动性风险,但借助高盛等机构市场制造者与授权参与者的积极交易,逐步形成有效的交易链条,流动性瓶颈正在缓解。Shupe强调,现代期权市场较之过去已不像“影子市场”,交易机制更为透明与健康。市场参与者的自我约束与风险控制功能同样值得肯定。 另一方面,私有资产的ETF化进一步拓宽了ETF市场的边界。
尽管部分私营信贷ETF已陆续发行,但其数量并未大幅攀升,主要因为投资者在私有资产定价及流动性方面考虑审慎。高盛资产管理预计,未来私有市场数据透明度的提升将促进指数供应商利用公开市场资产构建类似私有市场回报的液态指数策略。借助公开市场资产模拟私有资产回报虽难避免引入市场波动性,但为私有投资理念注入了ETF的新动力,也让更多投资者有机会参与以往门槛较高的私营资产投资。 从衍生品收益策略的总体布局来看,市场创新既重视收益提升,也强调风险管理。在市场基础日趋稳固的背景下,衍生品ETF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细节上的改良如税务筹划及市场覆盖深度提升,将成为未来的主要驱动力。私有资产与另类投资策略的融合,预示着主动型ETF将在资产管理生态中承担更为多元化的角色。
对投资者而言,充分理解衍生品结构特性、流动性风险与税务优势,是制定有效投资策略的关键。随着市场环境不断演进,主动型ETF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无疑将为组合管理提供更多可能,同时也要求投资者保持适度的警惕和前瞻的视角。 归根结底,衍生品收益策略的发展体现了整个金融市场对创新性产品的需求,同时也印证了ETF作为现代投资工具的不断进化。面对全球低利率及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衍生品收益策略为寻求稳定现金流和风险缓释的投资者提供了新思路。未来,伴随技术进步和监管完善,衍生品策略及私有资产ETF的生态将更加健康且多元化,推动整个金融资产配置格局向高效与创新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