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在论作为科学哲学中的主流立场,主张科学理论不仅应当描述和预测观察现象,更应当真实地反映世界的结构和本质。然而,在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领域,这一观点面临独特挑战,尤其是量子测量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局域实在论”概念,激发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缘起于对“实在论”在量子力学上下文中多层含义的理清,本文意在探索科学实在论与量子力学之间的微妙关系,体现其可能的兼容性与冲突之处,并尝试提出对争论的理性回应。首先,需要区分量子力学中的“实在论”与哲学科学中的“科学实在论”。在量子力学文献中,“实在论”往往特指“局域实在论”,其核心包含局域性和现实性的原则,即物理实体拥有独立于观测的客观属性,且信息不能超光速传播。该概念源于贝尔不等式及其后续实验,旨在检验隐藏变量理论的可行性。
然而,测量结果涉及量子纠缠系统表现出的非局域关联,导致局域实在论的破产。贝尔定理通过数学证明指出,在满足局域性的前提下,无法用任何本地隐藏变量理论完整解释量子力学的统计预测,而随后进行的实践实验验证了这一结论。局域实在论的失败被一些学者误以为意味着科学实在论整体的崩溃,造成理解上的混淆。科学实在论并非简单地等同于局域实在论。它强调科学理论揭示世界本质的能力,但同时允许理论修正和发展,承认理论实体的知识是暂时且有可能修正的。此外,科学实在论倡导对物理世界的独立性及心灵独立的认知,即物理实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观察者的意识。
正是这种哲学立场,使得科学实在论能够在量子测量问题上持开放态度,允许把测量过程视为物理世界中实在的互动,而非神秘的观测依赖现象。量子测量问题表面上涉及测量导致波函数塌缩,使量子系统从叠加态转向确定态,进而引发是否存在客观实在的争论。然而,科学实在论并不一定需要通过波函数塌缩来解释现象的终极本质。许多不同的量子力学诠释,如多世界诠释或隐变量理论,试图在保持科学实在论核心信念的基础上,解释测量问题的深层结构。与此同时,Kochen–Specker定理揭示了量子系统赋予观测值的情境依赖性,即测量结果无法被预先确定的非语境值赋予方式描述,这一点挑战了传统的实在性理解。然而,科学实在论者通过对观测和理论语言更精细的分析,指出实在论并不必须依赖于所有传统隐含假设,因此可避免陷入矛盾。
近年来,研究者们借助对局域性和非局域性的重新定义,提出了科学实在论与量子纠缠现象共存的可能路径。量子纠缠展示了非经典的关联性,难以用经典实在论解释,但科学实在论在更广泛的哲学框架内,允许对物理实体的本性进行非传统理解,从而避免简单的否定。不可忽视的是,科学实在论面对历史中的“悲观元归纳”挑战,即以往许多曾被科学接受的理论其对应的不可观察实体最终被弃用。对此,现代科学实在论者强调对理论中被“自信且必要”地确定的实体持信任态度,同时对其他或暂时未被证实的实体保持审慎。此外,理论的未定论现象表明,同一现象可由多种经验等价理论解释,带来了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科学实在论者以科学方法论的稳健性与理论发展历史为依据,支持科学理论实体的现实性态度。
针对量子力学,科学实在论为理论的解释提供了一种理性且稳健的哲学支撑。通过将量子测量视为客观互动过程和承认理论修正的过程,实在论不仅避免了“实在消亡论”或“现象主义”的极端,而且为科学进步预留了空间。同时,对量子力学的数学结构和实验证据的深入研究,也不断推动科学实在论的内涵与边界的扩展。对本领域的深入探讨有助于科学哲学界厘清科学实在论的定位,推动量子理论的哲学诠释向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未来,随着量子实验技术与理论架构的不断完善,科学实在论与量子力学的关系或将被更加精细地刻画,而这些探讨不仅限于哲学层面,更对理解现实世界的根本性质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