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教育体系中,阅读被视为一项必须由教师系统传授的重要技能。无数教育研究投入大量时间探索最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诸如拼音法与整体语言法之间的争论长久不衰。主流学校针对幼儿园和小学低段孩子进行大量的控制实验,试图找到最佳的教学策略。然而,在这些传统做法背后,阅读的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时间投入和压力,许多孩子甚至难以顺利完成阅读技能的掌握。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学校化”或称“自主式学习”(unschooling)运动中的观点:孩子们在一个充满文字、充满阅读氛围的环境中,完全有能力自主学习阅读,而不需要正式和系统的教学。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以及自身独特的学习节奏,逐步获得了阅读能力。
阅读学习成为他们主动把握的过程,父母和周围大人主要扮演支持者和资源提供者的角色,而非强制者。 二十多年来,有研究聚焦于非传统学校模式,如Sudbury Valley学校——这是一所让学生自由选择活动、无强制课程的学校。研究显示,孩子们学习阅读的年龄范围极为宽泛,从4岁到14岁不等,有些孩子一旦开始学习,能在数周内迅速从“完全不会读”到“流利阅读”,而另一些孩子则进步缓慢或呈现间歇式的学习过程。无论学得早晚,多数孩子最终均能达到良好的阅读水平,甚至拥有极高的文学造诣。 孩子们自主学习阅读的因素和过程千差万别,没有刻板的模式和统一的路径。例如,有的孩子在对某件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自发地开始尝试识字和阅读。
有的孩子是在日常生活如玩电脑游戏、参与家庭活动、或与同伴互动中,逐步积累阅读技能。更多时候,阅读与写作是同步发展的,孩子通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故事,触发了对文字的兴趣,从而促进了阅读的形成。 尝试强迫孩子提早学习阅读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家长分享过,他们在孩子还未准备好时急于教读,结果导致孩子产生抗拒心理,甚至一度厌恶阅读。相反,当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并基于对某种需求的认知主动探索阅读时,他们表现出强烈的阅读动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这样的学习不仅令孩子受益终生,也让他们在面对更多知识时保持好奇和自信。 社会环境和身边有阅读能力的伙伴对孩子学习阅读至关重要。
在非学校化教育模式中,年龄大、阅读能力强的孩子会和小的孩子一起玩耍,在游戏互动和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教会小朋友识字和阅读。这种共享参与的过程契合知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近端发展区”理论:孩子先通过与更有技能的人共同完成活动,逐渐获得能力,进而能独立完成相关任务。 现代社会数字化的普及也极大地丰富了孩子接触书面文字的机会。电子设备、网络游戏、即时通讯等都包含大量文字信息,孩子们与现实生活中口头语言类似地习得文字信息的解读能力,这也解释了为何如今在无学校教学氛围下,孩子们普遍能比过去更早更轻松地学会阅读。 总结这些非学校教育中的实证观察,我们可以看到阅读学习的本质是一种个体自主驱动的认知发展过程。无需死板的课程和时间表,只要孩子身处丰富的文字环境,感受到阅读的益处并产生内在动机,他们就会主动跨出阅读的第一步。
家长和教育者应以尊重和支持的态度,顺应孩子的兴趣与节奏,提供适时的帮助而非强制教学。 探索如何让更多的孩子拥有自主学习阅读的机会,也许能帮助我们打破传统教育里教条化教学带来的诸多限制,让阅读学习成为一场愉快且富有成就感的成长体验。未来的阅读教育值得重新审视,不仅关注“教什么”,更应关注“如何支持孩子自然成长”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