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兰经》第3章第61节中的“共同行请诅咒”(阿拉伯语原文:فقل تعالوا ندع أبناءنا وأبناءكم ونساءنا ونساءكم وأنفسنا وأنفسكم)是伊斯兰教历史上一段极具宗教分量和象征意义的经文。这节经文不仅仅是对信徒发出的一种精神呼吁,更是在早期伊斯兰信仰传播过程中,展现了信仰真实性与道德勇气的关键时刻。经文字面意思是呼吁双方共同呼吁神灵,祈求对说谎者的诅咒降临,这其中涉及了双方的子女、配偶及自身,充分体现了情感与信仰的力量交织。该经文在伊斯兰传播史中与“穆巴哈拉”(祈求神谴的论辩)事件紧密相连,成为信仰坚定与家族血脉纯洁无误的象征。穆巴哈拉事件是指先知穆罕默德与尼杰兰基督教徒之间一次真理辩论,当双方无法在信仰上达成共识时,先知提议通过共同行请诅咒(祈求神灵指认说谎者)来证明真理。先知穆罕默德在这场事件中带领了其最亲密的家族成员——女儿法蒂玛、堂兄兼女婿阿里以及外孙哈桑和侯赛因,这些人被称为先知的“家室”(阿hl al-Bayt),象征着纯洁与忠诚。
以此体现了经文中对“子女”“配偶”“自我”涵盖的家庭全面性与神圣性。穆罕默德在诵读此经文并提出共同行请诅咒时,言明“他们是我的家人”,表达对家族纯洁品质的坚信与自豪。穆巴哈拉对此后的伊斯兰神学与派别产生深远影响,不同派别对这一事件及相关经文有丰富阐释。遜尼派穆斯林强调事件中体现的宗教辩论正义及先知对信仰的坚定,而什叶派穆斯林更侧重于强调“阿hl al-Bayt”的特殊地位,认为该经文是对法蒂玛及其直系后裔神圣身份的肯定。伊斯兰经典释义中,穆斯林学者如伊本·凯西尔(Ibn Kathir)、穆斯林圣训编纂者穆斯林(Muslim)及法学家萨迪·伊本·阿比·伽亚斯(Sa'd ibn Abi Waqqas)的记录,为我们还原了事件过程以及经文的真正内涵。穆斯林圣训中记载,先知在诵读经文后,特意携带家人一同前往为此次论辩祈福,突显对神圣信仰的虔诚与坚定。
此举强调了信仰必须基于家族的诚信与纯正,也是对信仰共同承担责任的呼唤。共同行请诅咒所显现的并非单纯的诅咒请求,而是对真理与谎言界限的庄严宣誓,显示真信仰信徒愿意承担更大责任的决心。它也体现了古兰经重视亲情纽带的宗教伦理,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忠诚、支持和责任进行了高度赞颂。尤其在宗教领袖和追随者思想建设上,此经文成为凝聚集体认同和保证信仰纯正的精神基石。《古兰经》中此条经文的历史与宗教内涵表明,伊斯兰信仰不仅是一套抽象的宗教教义,更是一种强调家庭纽带与共同勇气的生活方式。经文将信仰的纯洁与家庭成员紧密联系,向信徒们提出了道德与精神上的双重要求。
经文中的“子女”“配偶”“自我”涵盖了一个信仰共同体最深层的纽带和最神圣的关系,提醒信徒们在面对异端挑衅时,应携手并肩,以真诚的信仰和坚定的心意守护信仰的光辉。作为一段在宗教史上极为重要的经典文本,“共同行请诅咒”不仅是古兰经的指引,也是先知穆罕默德及阿hl al-Bayt精神力量的象征,它敦促每一位信徒以家人为伴共同抵御信仰挑战,修筑坚不可摧的信仰堡垒。今天,解析这段经文对于理解伊斯兰教中家庭、信仰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帮助当代人更好地认知信仰的社会与个人层面,提升宗教实践的精神共鸣与实际执行力。通过深入研读与研究,我们不仅能领会经文的深层哲理,还能体会伊斯兰教的核心价值:信仰纯洁、家庭和谐以及社会责任的完美融合。如此,古兰经中的“共同行请诅咒”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信徒与家人,神圣与世俗的桥梁,激励我们始终追求真理与慈悲的光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