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供应链攻击的数量和影响力呈现爆炸式增长,全球范围内的组织几乎人人自危。然而,针对这一威胁的防御措施普遍滞后,许多企业在管理其供应链特别是第三方及后续供应商的安全状况时,处于“飞行盲区”状态。供应链安全已成为网络安全领域不可忽视的痛点,对于保证企业核心业务的连续性和数据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根据安全评分机构SecurityScorecard最新研究显示,全球88%的首席信息安全官及安全高管对供应链安全风险保持高度警惕,但仅有不到一半的组织能够全面监控其外部供应商的安全情况。更令人震惊的是,近八成企业表示,他们对供应链中第三方供应商的下游供应商(即所谓的“nth-party”)的安全监管不到位,造成整体供应链风险巨大且难以掌控。企业对供应链中的依赖关系缺乏深入洞察和系统管理,使得供应链安全治理形同虚设,风险隐患处处涌现。
具体来看,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组织承认仅有10%以下的供应链环节受到有效保护,这一数字在当前第三方安全事件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尤为令人担忧。通过传统的风险评估工具,如供应商自我报告式问卷调查,很多企业难以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导致风险判断失真。安全性评估缺乏有效的验证手段,使得企业对供应链成员的安全保障水平信心不足。数据显示,62%的安全负责人认为,超过一半的第三方及其下游供应商未达到自身企业的安全要求,安全合规性不足加剧了潜在安全威胁的暴露。供应链安全漏洞的频发背后,不仅是企业和供应商监管意识薄弱,更有信息过载导致安全运营中心(SOC)疲于应付、难以集中精力管理新增的供应链风险。企业需要面对现实时,网络安全攻防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Verizon 2024年数据泄露调查报告指出,第三方供应链相关的安全事件在过去一年翻倍,已占总攻击事件的30%,远高于上一年的15%。与此同时,超过70%的安全主管表示,过去一年中其组织至少遭遇过一次影响业务的供应链安全事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组织遭遇了三次或更多的此类事件,极端情况下有5%的组织遭遇了超过十次供应链攻击。当前,供应链安全的主要难点集中在“看不见”的风险上。企业难以跨越复杂的供应商层级,实现端到端的安全监控与管理。甚至当企业尝试进行供应链成员的风险评估时,往往因为信息收集方法陈旧、响应效率低下而陷入困境。防风险的传统做法,如依赖纸质问卷、手工审查已难以应对现实挑战。
供应链中断或第三方数据泄露事件频发,促使越来越多组织寻求加强网络弹性。网络弹性被公认为应对持续网络威胁的有效战略,意即企业能够快速检测、遏制及从攻击中迅速恢复。虽然理想状态下检测和预防能阻止破坏发生,但现实中恢复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组织在攻击面前的生存能力。要想实现网络弹性,企业需建立综合性的供应链安全策略,不仅仅是在风险发现环节做文章,更要强化实时响应和持续防御。研究发现,超过一半的企业正积极进行供应链风险评估,但有近四成在收集有效信息方面遇到严重阻碍,说明传统沟通和监测手段亟待升级。同时,近三分之二的企业已购买针对供应链攻击的网络保险,以求减轻潜在灾难性损失。
企业在员工网络安全意识培训和持续监控方面表现较好,但供需双方联合进行安全协作的例子相对罕见,只有少数组织推行供应商正式的上线下线管理程序以及定期的桌面演练。这种缺乏深度合作态度,技术与人为防线并重的套路缺失,正是供应链攻击有机可乘的重要原因。供应链安全管理已从简单的风险防范走向综合的韧性建设,领导层必须意识到,单靠传统的第三方风险管理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攻击环境。只有内外结合,实时识别、理解及响应威胁,才能有效构筑起防护体系。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加速推进,企业供应链网络日趋庞大且相互交织,其复杂性给网络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全球性网络威胁的增长速度远超预期,对供应链安全防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供应链攻击不仅涉及软件和硬件的漏洞利用,更包括社会工程学、身份盗用以及供应链上下游供应商管理不善等多重因素。为此,企业应积极采用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安全技术,提升对第三方及下游供应商的风险动态感知能力。同时,加强供应商安全资质审查、制定明确的安全要求、建立跨组织的协同机制,也是降低供应链风险的关键举措。未来,供应链安全将成为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核心部分,企业只有在保持供应链透明度的基础上,强化上下游合作,实现风险防范与应急响应的无缝衔接,才能在激烈的网络攻防格局中站稳脚跟。供应链攻击的“盲点”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网络安全成熟度的最大障碍,提升认知、加快数字化安全转型、构建全面、实时和协作的安全管控能力,将是所有企业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通过积极拥抱网络弹性理念,打破信息孤岛,创新风险管理方法,企业方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网络环境中守护业务安全,保障客户信任,推动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