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地铁系统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分流道路交通、提高出行效率的重要职责。然而,传统意义上的地铁建设往往因巨额的资本投入和复杂的施工难题而让许多城市望而却步。如何以更低的花费建设出更多且更高效的地铁线路,成为城市交通规划领域亟需解决的难题。近年来,借鉴欧洲尤其是德国慕尼黑和英国伦敦的实践经验,贯通运行(Through Running)这一创新理念正逐渐显现其强大的经济效益和实用价值,为低成本高效率建设地铁系统提供了新思路。贯通运行,简单来说,即通过连接城市边缘已有的郊区铁路线,利用短距离的隧道或线路连接,实现列车在城市中心的连续运行,而不必在城市边缘设立大量终点站。这种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对新建长隧道和大规模市中心车站的需求,充分利用现有铁路线资源,在保证运输能力和运营效率的同时,显著压缩建设成本。
十九世纪欧洲和北美兴建的大量维多利亚时代郊区铁路网络,为现代贯通运行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伦敦、巴黎、慕尼黑等城市均拥有规模庞大的郊区铁路体系,遗憾的是,历史上这些线路往往在进入市区时以终点站形式终止,无法实现跨城贯通,导致市中心交通瓶颈、多程换乘和运营效率低下。随着电气化技术的进步以及隧道掘进技术的发展,地铁系统兴起,实现了线路之间的自由连接和市中心的密集覆盖。但建立地铁网络的高昂成本使许多城市面对巨额财政压力。而贯通运行策略,以较短的地下隧道,将不同郊区线路连接起来,实现列车“无缝”穿越城市中心,既拓展了网络规模,也提升了服务质量。例如,慕尼黑的S-Bahn系统,通过4.3公里的城市中心隧道将东西两大郊区线路连接,实现了近百公里线路的无缝贯通。
其投资仅为数十亿人民币,却支撑起每日840,000次出行,满足了城市居民的高频率通勤需求。与此类似,伦敦的伊丽莎白线(Elizabeth Line)以21公里的中心隧道为枢纽,串联了117公里的旧郊区铁路线,不仅提升了通勤效率,也带动了沿线地区的城市更新和经济发展。通过贯通运行,伦敦获得了相当于多条传统地铁线路的运输能力,成本远低于新建全部地铁线路的投资规模。贯通运行的优势不仅在于降低建设成本,更在于运营效率的显著提升。传统的都市铁路终点站因需要列车倒车和等待,致使航班间隔长,车站容量受限;而贯通运行的线路设计更符合地铁的高频率、快速换乘特点,减少车站拥堵和延误,提升了整体系统的韧性和吸引力。此外,贯通运行项目普遍具备较短的建设周期和较低的技术风险。
相比深度开发全新地铁线路,贯通运行改造往往仅涉及部分区间的隧道建设和既有线路的现代化改造。实践表明,贯通运行项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系统规划的整体性、不同运营单位间的协调合作以及市区交通枢纽的合理设计。慕尼黑结合U-Bahn(地铁)和S-Bahn(郊区铁路)实现无缝换乘及票价整合,大幅提升了公共交通系统的协调性和用户体验。伦敦在推动贯通运行时,也避免了过度集中线路交叉,减少了中心站点的压力,分散客流,有效防止了瓶颈效应。值得注意的是,贯通运行不仅只适用于超大城市,其原则同样适合中小城市。城市规模较小,地铁建设资金相对缺乏的城市,依托既有郊区铁路资源进行贯通改造,可快速实现网络效应,提升公共交通覆盖范围。
城市轨道交通不必全靠全新地铁线路才能实现多样性和效率,贯通运行提供了一条具有成本优势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受到德国南部城市卡尔斯鲁厄“有轨电车-列车”模式的启发,部分城市还将兼顾有轨电车和铁路优势的混合运营理念融入贯通运行体系中,以进一步提升灵活性和网络的适应性。与此同时,贯通运行带来的线路整合和服务提升,也为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地铁站附近区域的交通可达性显著增强,有助于推动城市土地的再开发和高密度居住区的形成。例如,伦敦伊丽莎白线沿线多个车站区域实现了居民和商业用地的增长,而慕尼黑的新建地铁线促进了周边城市新区的活跃发展。贯通运行不仅满足现有乘客的需求,也通过提升出行便利性,激发新的城市发展活力。
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都市,虽然缺乏庞大的维多利亚时代铁路线网络,贯通运行的概念仍然值得借鉴。灵活利用已有或正在建设的城市轨道资源,通过局部连接和现代化改造,实现快速通达和综合运营,可以有效降低大规模地铁建设引发的资金压力和技术难题。城市在应对人口增长和交通拥堵时,应该避免“一味求新”,而是应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发挥已有设施的最大效用。要实现贯通运行的成功,关键在于强有力的交通政策支持、规划机构的协同和科学的投资决策。鼓励铁路公司和地铁运营方的合作,打破“壁垒”,推动线路共享和服务互联,营造统一的票价体系,以及人性化的换乘环境都是不可或缺的。城市管理者应结合具体交通流量和城市发展布局,科学选择贯通运行枢纽和隧道位置,最大化其网络效益。
综上所述,贯通运行以其“小投入、大成效”的优势,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它以较短的市区隧道连接现有郊外线路,营造无缝贯通的轨道网络,提升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有效缓解中心站点压力。在全球财政紧张、土地资源稀缺的背景下,这种综合利用资源、提升运行效率的模式,为更多城市建设高效、经济的地铁系统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实践范本。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优化,贯通运行理念将发挥更大潜力,助力城市交通迈向智能、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