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像ChatGPT这样的大型语言模型(LLM),在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日益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这些工具来辅助写作、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然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一项最新研究提出了重要警示:过度依赖ChatGPT或许正在侵蚀用户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该研究通过将用户分为三组,分别使用ChatGPT、谷歌搜索以及完全依靠自身思考来写作,揭示了AI辅助写作对大脑活动和认知表现的深远影响。研究对象为年龄在18至39岁之间的54名波士顿地区居民,工作人员利用脑电图技术(EEG)监测了他们在写作过程中的脑部32个区域的神经活动。结果显示,使用ChatGPT组的参与者在神经活动、语言表现以及行为层面上都明显低于其他两组。随着任务的深入,ChatGPT组的参与者大脑参与度逐渐降低,表现出更多的依赖和懒惰,最终多数人倾向于直接复制粘贴生成的内容,缺乏自主思考和创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仅依靠大脑独立完成写作的组别,他们展现出较高的神经连接性,尤其是在与创造力、记忆负荷和语义处理相关的α波、θ波以及δ波频段,表明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且好奇心更强,自我认同感和写作满足感也较为显著。使用谷歌搜索组虽然也借助外部信息,但他们的脑神经活动同样保持较高水平,显示人与传统搜索引擎的互动依然促进了积极的认知参与。研究的另一项关键发现来自于在完成初次写作后,要求参与者在不依赖工具的情况下重写先前的论文。结果表明,原本使用ChatGPT写作的参与者几乎无法回忆起自己之前的内容,脑电图中记录的α波和θ波活动减弱,反映出深度记忆过程未能启动,知识和思维未能真正内化。相反,起初未使用AI辅助的参与者在后续借助ChatGPT完成写作时,脑电波连接性显著增强,显示出了AI工具若被合理运用,或能成为促进学习和创新的助力,而非束缚。此次研究的第一作者Nataliya Kosmyna特别强调,虽然样本量较小且尚未经过同行评审,但鉴于社会对AI依赖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她迫切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AI潜在危害的关注。
她警告说,过早将ChatGPT等工具引入幼儿教育,可能对尚处于关键发育期的大脑造成不利影响,阻碍认知结构的健康成长。精神科医生Zishan Khan也表达了类似看法,他指出过度依赖AI工具可能导致儿童和青少年的神经连接弱化,进而影响信息获取能力、记忆力和认知韧性,这些都是关键的心理健康因素。随着教育领域日益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的教育政策和使用规范亟需完善和更新。Kosmyna呼吁,必须加强对AI工具教育用途的研究和监管,确保其使用方式能够促进而非削弱认知发展。她提到研究团队还在继续探索AI对软件工程和编程领域的影响,初步结果显示类似趋势,暗示企业过度依赖AI替代低层次岗位可能带来创新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整体下降。尽管一些研究表明AI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和生产力,但关于激励和学习动机的降低风险同样值得重视。
此次MIT研究不仅为学术界带来新的思考,也为家长、教师和政策制定者敲响警钟。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如何平衡便利与认知健康,避免让AI成为“思考的捷径”,将是未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课题。加强对AI工具的理解和教育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创造,才能真正借助技术促进人类智慧的长远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