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應鏈的順暢運作,以可靠的貨運物流服務為基礎。然而,在2021至2022年間,新冠疫情持續影響國際貨運市場,貨櫃短缺與運費暴漲現象層出不窮。近期,知名美國折扣零售商Dollar General對台灣大型貨櫃航運公司陽明海運提出1,480萬美元的損害賠償訴訟,聲稱陽明未能依合約提供約定的貨櫃運輸空間,導致其被迫以高價於現貨市場尋找運力,付出龐大額外運費。本案不僅反映出航運業與貨主間的合約糾紛,也揭示了疫情時代下供應鏈的嚴峻挑戰。Dollar General為支撐全球商品配送,於2021年5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間與陽明簽訂為期一年的海運承運合約。根據合約約定,陽明須每月保證提供平均約185.5個40尺貨櫃箱(FEU)的運輸容量,全年總量達2,226個FEU。
合約中進一步規定,陽明每週分配的船運空間不得低於預估貨量的130%。同時,Dollar General需提前四週提供貨運預測,方便陽明安排船期與貨櫃配載。然根據Dollar General於美國聯邦海事委員會(Federal Maritime Commission,FMC)提交的官方投訴書,陽明在合約期間內總共僅提供約616個FEU貨櫃空間,遠低於合約約定容量的27.7%。陽明實際提供空間比約定少了73%左右,導致Dollar General不得不尋找其他運力來源,以因應無法按時完成的船運需求。這段時間陽明卻選擇將原本給Dollar General的貨櫃空間分配給其他出價更高的貨主,使得Dollar General在疫情期間席捲全球的貨櫃運費暴漲中,被迫在高價的現貨市場租用運力。以2021年10月份為例,根據Drewry世界貨櫃運價指數(WCI)顯示,40英尺貨櫃的海運現貨價格飆升至超過10,000美元,而當時合約價僅約2,812美元。
此價差造成零售商額外的巨大成本依賴,嚴重影響物流運營與供應鏈效率。ドルラ―ジェネラル表示,陽明長達14周的期間裡,有11周未能達到其預先提交的貨量預測。此外,合約允許Dollar General取消或改用其他運力服務來彌補陽明空間不足所帶來的貨物滯留風險,然而額外的運輸費用極為沉重,逐漸累積至索賠金額1,480萬美元。除了Dollar General,陽明也曾被其他業者提出服務合約違約指控。美國零售企業Bed Bath & Beyond於申請破產前,也針對陽明未能履行服務合約提出正式訴訟。此外,前家居用品批發商NBG Home亦曾就類似原因對陽明提出投訴。
透過這些案例可見,陽明在新冠疫情產生的國際物流混亂中,面臨巨大挑戰,難以維持對部分大型貨主的貨櫃運輸承諾。疫情引發的港口壅塞、船舶短缺及運價飆升等複雜因素,成為物流行業普遍困境。類似事件並非個案。地中海航運公司(Mediterranean Shipping Company, MSC)亦因類似服務違約問題,與Bed Bath & Beyond發生法律紛爭。航運公司在訂定合約時需承諾穩定的貨櫃配載與定期運輸,但疫情帶來的市場波動使得服務履約難度大增,雙方利益糾葛日益加劇。本案的法律核心圍繞於1984年美國《航運法》(Shipping Act)規定的服務合約義務。
此法令要求海運承運人根據服務合約提供最低保證運力,違者將承擔相應賠償責任。Dollar General藉由FMC管轄權要求陽明賠償其因運力短缺而產生的額外成本。此外,該案也彰顯在貨櫃運輸市場高速波動環境下,服務合約透明度與預測準確度的重要性。零售商與航運公司間需建立更為堅固並靈活的合作機制,以因應突發事件與市場變化。對於陽明而言,如何在維持既有合約服務的同時,有效調配全球運力、管理訂艙需求及優先順序,是未來確保市場競爭力與客戶信任的關鍵。對零售業者來說,鑑於現貨運費波動驚人,提前規劃物流策略並多元化運輸管道,可減輕對單一承運商依賴風險,維持供應鏈韌性。
綜觀此案,Dollar General與陽明海運的糾紛不僅是商業合約爭議,更反映了全球航運業在新冠疫情框架下遇到的多維挑戰。未來貨主與航運企業需攜手強化契約管理,提升物流預測準確性及透明度,方能共同度過急速變化的貨櫃運輸市場,保障雙方利益並確保商品順利抵達消費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