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變動快速且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企業想要持續成長,必須重新審視傳統的組織架構與跨部門合作模式。財務長(CFO)與行銷長(CMO)分別掌管企業的資金運用與市場開拓,兩者的合作關係對企業長期發展而言,扮演著關鍵性角色。過去,行銷經常被視為成本中心,與財務部門存在觀念上的落差。然而,隨著數位轉型及消費者行為的演變,越來越多企業將行銷定位為推動成長的核心引擎,這讓CFO與CMO的合作機會與挑戰並存,也提出了如何有效整合資源、優化投資回報的課題。 根據麥肯錫的新研究顯示,在富有遠見的企業中,CMO不再是獨立於財務的市場推動者,而是與CFO密切協作,共同制定增長策略並監控成果。研究指出,擁有明確一位專責負責顧客需求或成長策略的主管的公司,增長速度較角色分散、責任模糊的企業高出2.3倍。
這數據凸顯了明確權責歸屬與跨部門對齊的重要性。 然而,「任命CMO」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將行銷策略拉回組織的核心,進一步連結財務目標,確保整個高層團隊朝同一方向努力。有效的合作需要雙方建立互信與尊重,並以數據為基礎來展現投資的價值。許多成功企業導入先進的績效指標系統,CMO透過明確可量化的KPI將行銷活動的財務影響展現出來,讓CFO能夠理解投資回報,進而促進資源的合理分配。 在零售產業中,這種合作關係的效果尤為明顯。以Ulta Beauty為例,該公司CFO Paula Oyibo強調,與知名品牌Beyoncé合作的Cécred護髮產品線,充分結合了行銷與財務的強勢聯手,推動銷售與市場佔有率的雙重提升。
此案例展示了品牌合作與行銷創新如何成為企業成長動力的重要來源。 此外,e.l.f. Beauty的CFO Mandy Fields與CMO Kory Marchisotto的合作模式也值得借鏡。Fields談到,傳統觀念中財務部門往往將行銷視為一筆費用,但他們選擇以全新視角看待行銷,認為其是銷售推動的關鍵驅動力。這種思維轉變促使兩部門建立更緊密合作,在2024年創造了28%的銷售增長以及26%的調整後EBITDA提升,實際證明財務與行銷的協同能帶來顯著績效。兩人從相識伊始便確立了相互尊重與信任的關係,這種文化基底是合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不過,實際操作上CFO與CMO往往面臨溝通隔閡困境。
行銷人員可能偏重品牌建構與客戶體驗,而財務人員則專注於預算控制和風險管理。雙方的語言和價值觀差異使得成果難以量化傳達,造成資源投入不均與策略分歧。解決之道在於創造一套標準化且透明的績效衡量體系,將行銷效能與財務數據結合,讓雙方均能洞悉行銷活動對營收、利潤及現金流的具體貢獻。 此外,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高漲,貿易摩擦頻繁,消費者消費態度轉趨保守,行銷預算常成為企業削減的首要目標。這種趨勢使得CFO與CMO合作的需求更加迫切。行銷若無法證明其投資的經濟效益,極易被視為非必要支出。
唯有以科學化管理及數據說服力,行銷方能從爭取預算中勝出,成為驅動業務增長的主力軍。 企業文化的調整也是成功關鍵。企業領袖需要認識到,長期增長來自於整體戰略的有效整合,而非各自為政。CEO在這其中扮演推動者的角色,需確保CFO與CMO都被納入決策核心,擔負明確責任,避免「人人負責,卻無人負責」的局面。鼓勵跨職能團隊溝通與協作,培養共創精神,是讓策略得以順利執行的前提。 未來,隨著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技術的持續發展,行銷決策將日益精準化,財務分析也將更快速與細緻,兩者的聯合將帶來更豐富的洞察與更高效的資本運用。
企業應當把握這波科技趨勢,打造CFO與CMO的數據共用平台,使資訊透明及時共享,加速策略調整與資源最佳配置。 總體而言,財務長與行銷長如果能突破傳統角色的界限,形成互信合作關係,並且善用數據與科技工具對齊目標與行動,將能幫助企業在面對經濟波動與市場變化時,保持競爭力並持續成長。這不僅是組織結構的調整,更是企業文化與經營思維的深刻轉型。對於尋求長遠發展的企業而言,強化CFO與CMO的夥伴關係,是一條必經且值得投入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