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台湾政治局势日益复杂,围绕与中国大陆关系的议题成为社会争议的核心。2025年7月,针对多位被认定为亲中议员的罢免投票正式启动,这场被称为“大罢免”(dabamian)的民主行动,在台湾社会掀起了巨大波澜。支持者视其为纠正民主制度的必要手段,而反对者则警告此举可能破坏台湾现有政治稳定,甚至损害民主基础。罢免投票的背景根源于2024年台湾总统及立法院选举。民进党总统赖清德当选,但反对党国民党在立法院取得多数席位,随后国民党联同台湾民众党以及独立议员共同阻挠执政党提出的多项重要立法议案。限制宪法法院权力、削减政府预算以至提高罢免投票门槛等举措引发不少民众质疑,认为这些动作实际上削弱民主运行,巩固反对党对立法院的影响力。
由此,数万民众走上街头发起蓝鸟运动,成为抗议政局僵局与亲中势力渗透的象征。蓝鸟运动的参与者多认为国民党与北京方面联系密切,更有立法委员曾赴大陆拜访引发关注和猜测。随之,社会多个公民团体陆续发起针对31名国民党议员的罢免诉求,促使此次罢免投票规模空前。投票将决定上述议员是否因被指与大陆走得过近而被解除职务。若多数投票通过且有效投票人数超过总选民25%,当选席次将空缺,需进行补选。台湾政治格局因此可能出现一轮调整,民进党或得以获得短暂的立法院多数优势。
在推动罢免投票的背后,诸多民间支持者表现出极大热情和积极性。像摄影师邓浦这样的普通市民,也首次体验到参与政治行动的意义和紧迫感。邓浦坦言,过去他对社会运动兴趣有限,但“看到议员们的行为,感受到民主精神受到威胁,终于决定行动起来”。他与支持者们利用社交媒体及线下活动不断呼吁民众投票,以期“修正民主走向”。民进党虽一开始保持距离,但最终也选择与蓝鸟运动一同站队,强调要“与民意站在一起,保护国家”。这一决定使反对党阵营质疑罢免行动是民进党幕后操控,指其借此夺回国会控制权并施加更多权力。
反对阵营在新北板桥等地也组织了大规模反罢免集会,集会现场高举白色臂章,发出“拒绝罢免”的明确立场。集会中有支持者称赖清德为“法西斯”、并播放恶搞其形象的视频,将民进党执政比拟为“绿色恐怖”(“绿色”指民进党代表色,恐怖暗指历史上国民党镇压异己的“白色恐怖”时期),这种强烈言辞使得社会对立更趋激烈。北京方面则持续关注台湾局势,通过台湾事务办公室等官方渠道抨击赖清德“以民主之名行专制之实”,借此施加政治舆论压力,加剧岛内紧张。许多蓝营支持者认为罢免是针对国民党身份的政治迫害,“议员们是选区人民的代表,应该通过定期选举而非罢免方式来更换”,这种观点在台湾社会中有着相当的支持度。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意见对立严重,仍有不少民众对罢免运动抱持观望态度。部分选民坦言对事件细节了解不深,计划等候更多资讯再决定投票立场。
政治分析人士认为,这场“大罢免”反映了台湾民主政治的新现象:民众对议员的表现不再容忍传统的四年任期,而是希望通过更加频繁和直接的公民参与,实时监管政治行为。这样的民主活跃度虽然彰显社会参与根基,但也可能加剧政治极化,短期内使分裂加深。不过,有专家表示,从长远角度看,罢免投票也促使议员更重视选民诉求,提升公共政策透明度,有助于民主制度的进一步深化。罢免投票过程中,一些违规事件也被揭发,包括伪造签名及使用已故者名义参与请愿,显示政治角力的背后也夹杂阴暗的操作。这些事件虽对投票公信力产生冲击,也推动相关部门加强选举监管措施。无论结果如何,这次针对亲中议员的罢免投票无疑将成为台湾民主政治史上一座重要里程碑。
它折射出台湾社会对两岸关系的敏感态度,民众如何在全球地缘政治紧张中坚持自身民主理念。未来,台湾政坛或面临更多类似的公民直接监督行动,而各政治势力也需在对话与妥协中寻找共识,以免社会撕裂加剧,保障民主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