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宣布终结对信息技术巨头Cognizant前执行官的贿赂案件,紧接着美国司法部也决定放弃相关刑事诉讼,引发业界和法务界的高度关注。该案件缘起于2019年2月,当时美国当局指控Cognizant两名前高管Gordon Coburn和Steven Schwartz涉嫌支付200万美元贿赂给印度官员,以获得在印度金奈新办公室的建筑许可证。作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重点,此案涉及违反反贿赂法规、账簿记录及内部会计控制等多项联邦证券法律条款。SEC的起诉不仅反映了美国对于跨国企业行贿行为的严厉态度,更体现出对全球商业道德的高度重视。然而,2025年4月,随着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签署的行政命令暂停外来腐败行为法(FCPA)的执行,司法部宣布不再继续追诉该案。SEC随后以政策考量和自由裁量权为由,也选择撤销对Coburn和Schwartz的民事指控,但并非基于案件事实的优劣评价。
Cognizant公司则在2019年已经同意支付2520万美元的和解金,以了结SEC的指控,该和解涉及多笔额外的贿赂行为。FCPA作为遏制跨国贿赂的重要法律工具,禁止在美国境内运营的企业向外国官员行贿,确保商业竞争的公平性和透明度。特朗普在签署暂停执行该法的行政命令时,曾称其为“一项糟糕的法律”,并声称停止执行将有助于美国商务发展。此举引发了不同声音,支持者认为减轻监管负担有利于企业拓展业务,而反对者则担心可能削弱打击腐败行为的力度,影响美国企业的国际形象和长远合规风险管理。回顾案件本身,Coburn与Schwartz被指控在印度市场为公司谋取便利,涉及的贿赂数额巨大,案件曝光后对Cognizant品牌和投资者信心造成一定冲击。SEC的介入和高额罚款显示出监管机构对于企业合规的零容忍态度。
此次撤案标志着一个政策转向节点,SEC与司法部在执行反腐败法律上的协调与敏感度发生变化,反映政治因素对法律执行的影响不可忽视。对于全球跨国公司而言,案件的结局提醒企业需在复杂多变的法律环境中保持警惕,加强内部合规体系建设,防范潜在法律风险和商誉损失。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亦面临类似合规挑战。随着“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项目推进,跨境业务和对外投资大幅增加,如何合理合法地处理各类许可、招投标等环节中的潜在腐败风险,成为企业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反贿赂机制、提升员工道德意识并贯彻执行合规政策,将是守护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此外,此案也反映出监管机构在国内外政策、经济利益与法律公正之间的权衡场景,凸显国际法制环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尽管FCPA的执行在美国政治环境中经历调整,但反腐败的理念与国际合作反腐的趋势仍在持续深化。深圳、上海等中国金融科技枢纽,以及全球化布局中的中国跨国公司,应充分利用国际法制研究资源,加强与国际监管机构的沟通,主动适应并推动反腐败领域治理规则的完善。综合来看,美国SEC及司法部对Cognizant反腐案件的终结,既是法律执行政策的体现,也是全球商业环境中企业合规管理趋严的一个缩影。它警示企业和管理层,任何寻求非法商业优势的行为都有可能带来严重的法律和声誉风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守法合规不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随着国际监管合作的加强和各国反腐法规的完善,中国企业将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境外投资及经营环境。
如何在保障合法权益的同时坚守合规底线,将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业界需密切关注相关法律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风险管理策略,确保在全球市场中实现稳健发展和良好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