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随着SEC批准比特币ETF期权,数字货币即将迈向大众化 2024年对于加密货币行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转折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最近批准了比特币(BTC)合约交易所买卖基金(ETF)期权的申请,标志着这一行业走向大众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正逐渐增强对加密货币的信任和信心。 自2024年初推出现货比特币ETF以来,这类金融工具的资产管理规模(AUM)在短短一年内就突破了500亿美元。从传统的机构投资者到普通零售投资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这一金融产品来获取加密货币的投资敞口。根据CoinGlass的数据,自推出以来,现货比特币ETF的净流入量基本上保持积极态势。
Nibiru公司的首席执行官Unique Divine表示:“现货比特币ETF的推出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等待,随之而来的是数十亿的机构资金流入。这仅仅是开始。”尽管比特币被广泛视为一种波动性较大的资产,而且仍然存在监管问题,但许多传统金融市场(TradFi)的投资者仍对直接参与现货ETF有所顾虑,这也成为加密货币和现货ETF实现关键性普及的一个障碍。 SEC批准现货比特币ETF期权,成为推动更大 adoption的一个重要积极进展。SEC认为,这一举动将帮助投资者对冲其投资头寸以及管理与加密相关的风险。 比特币ETF期权的推出,将成为全球最去中心化且供应受限商品之一的首个受监管的杠杆工具。
尽管比特币作为非托管的、通缩的价值储存手段在业内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认可,但至今仍未能充分利用合成杠杆所带来的流动性。在这种背景下,很多机构因担心对手方风险和缺乏救济机制选择始终保持观望,而零售投资者则不得不通过高效低效的永久合约(perps)工具来获取杠杆。 Core DAO的贡献者Rich Rines指出:“在现货比特币ETF获得批准后,传统金融界一直在寻找与比特币互动的更灵活方式。期权是传统机构增加比特币敞口、管理风险和产生收益的首个途径。一旦机构能够通过比特币ETF获得收益,期权将成为复杂传统机构的重要工具。” 随着期权的批准,能够为利益相关方提供更长期激励、超越投机的可能性,成为期待已久的最大益处之一。
Nibiru进一步表示:“随着每一步的迈进,动力持续累积,推动SEC于7月批准以太坊ETF。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纪元的边缘。曾经的边缘数字资产,正在演变为受监管的投资工具。可获取的,主流的,惠及所有人。” 另一重要方面是,随着比特币ETF期权的推出,金融产品的次级市场将被逐步解锁。尽管现货比特币ETF期权可能是开端,但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
以太坊ETF,甚至在未来可能推出的SOL或其他山寨币ETF,也将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获得期权类金融工具的支持。 这一背景下,比特币ETF期权的批准将进一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信任度的提升将带来更多流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对一系列次级产品的信任和需求。Filament Finance的创始人Abhitej Singh指出:“期权因其时间特点等因素,为各种金融衍生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中可能产生巨大的价值释放。” “通过定义收益的ETF、溢价收入基金、尾部风险ETF等,比特币持有者将获得大量未出售比特币的机会,以产生价值。”在Grayscale的数据显示,比特币的利用率当前低至0.2%。而期权的推出将推动现货ETF已经开始的转变,代表着一个万亿级的机会。
除了比特币ETF期权的批准外,宏观经济和监管方面的其他积极发展,例如美联储期待的降息信号以及纽约银行作为比特币ETF托管人的市场进入,再次为加密货币的普及和零售市场的开启铺平了道路。尽管这些进展可能会产生净积极的结果,但也必须确保在日益增加的机构参与下,加密货币的基本价值观和原则仍然能够保持不变。 SilentSwap的创始人Shibtoshi表示:“机构参与和政治关注从商业和增长的角度而言,都是值得欢迎的。但现在同样是时候将加密货币的核心愿景视为重中之重。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去中心化、社区导向的工具,同时满足机构级别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否则,加密货币的命运很快就会变得和Web2的命运一样。” Paxful首席执行官Roshan Dharia补充道:“公开交易的比特币期权是加密货币市场成熟的重要一步,不仅提供了对冲机会,也提升了价格发现的能力。
我们认为,这些金融工具正是增强流动性的一部分,为机构和零售投资者提供了更复杂的风险管理策略。最终,这些进展将进一步加强市场,使加密货币成为一个更具吸引力、稳定性和全球竞争力的资产类别。” 随着比特币或加密货币支持的金融生态系统潜力的实现,我们必须在这个机构赞同和更广泛的零售采纳的时期中,始终不忘更广泛的使命。终极目标是为投资者建立一个更全面的金融生态系统,让他们能够轻松地获取去中心化金融的好处,并利用许多当前受监管的金融市场中提供的便利、流畅性和保护。 现货比特币ETF期权的新推出,是推动行业向前发展的另一个工具。未来它是否能够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待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