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比特币作为数字资产的领军者,凭借其去中心化和有限供应的特性,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关注点。然而,著名经济学家及黄金支持者彼得·希夫(Peter Schiff)对此提出了独特而锐利的批评,直指比特币的稀缺性存在误区,认为这种稀缺性被过度神话,甚至毫无实质意义。在2025年7月12日的社交媒体平台X(前Twitter)上,希夫公开发声,暗示比特币表面上有限的2100万枚总量,其实是一种人为的“任意构造”。他的论点围绕着比特币的最小单位——聪(satoshi)展开,强调供应的核心应关注聪的总数,而非传统以比特币为单位的总和。希夫提到,如果比特币单位定义从1比特币等于100万聪,改为等于10万聪,那比特币的整体供应将从2100万变成210亿,稀缺感将因此大打折扣。由此,他认为,所谓“比特币的供应量”只是人为划分,缺乏真正的稀缺性基础。
希夫的观点激起了加密货币社区的强烈反响。许多比特币支持者反驳称,这种重新定义单位的做法类似于将披萨切成更多小块,披萨总体量并未增加,依旧稀缺。同样地,聪只是比特币的最小单位,供应量本质未变,只是表达形式不同。此外,Ethereum基金会成员宾吉·潘德(Binji Pande)通过类比黄金指出,如果用更小的单位重新定义黄金的重量,也可以得出“黄金不稀缺”的荒谬结论,强调单位重定义不会改变实体资产的稀缺性。此外,知名价值投资者兼比特币支持者迈克·阿尔弗雷德(Mike Alfred)指出,希夫的论证充满荒谬性,就像“如果你是巨大紫色恐龙而非人类,稀缺性也能因此改变”——本质上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值得注意的是,希夫此次批评正值比特币表现强劲之际。
2025年7月,比特币价格不断刷新高位,而黄金价格则较为平稳甚至有回落趋势。希夫认为这一现象更多是风险偏好上升的表现,而非比特币本身优于黄金的证明。他强调,比特币更像是一种风险资产,与科技股的表现高度相关,黄金则继续扮演保值避险的角色。因此,短期波动和表现的差异并不能改变两个资产固有的功能区别。另外,希夫提及白银在当前环境中的潜力超过比特币,认为白银下行风险有限,而比特币则可能出现剧烈崩盘。他的这一立场反映出其对贵金属传统价值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加密资产波动性的担忧。
希夫的批评并非孤立。在数字货币市场,关于比特币稀缺性的讨论由来已久。比特币的设计者中本聪设定了2100万的供应上限,意在模拟稀缺资源如黄金的属性,防止通胀和货币贬值。但这种人为设置的供给上限是否能真正构筑资产稀缺性,市场和学术界尚有广泛争议。首先,比特币的稀缺性依赖于技术规则和共识机制,其供应通过区块奖励逐渐递减,并最终趋近极限,模拟稀缺资产释放过程。但该供应是网络规则约束产物,并非自然资源限制。
有人质疑这意味着其稀缺性质过于脆弱,易被软分叉或技术变更影响。其次,比特币的可分割性极强,拥有1亿聪的单位设计,极大降低了交易门槛和流通难度。但这也扩大了“稀缺性”定义的模糊空间。如希夫观点指出,单位定义的调整直接影响人们对供应量的感知,从而影响稀缺性的直观判断。再次,资产的稀缺性不仅取决于数量,更与需求、市场接受度及流动性密切相关。比特币迄今被视为数字黄金,既因其供应限制,也因其网络效应和信任机制。
对于投资者而言,稀缺性是价值储藏的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资产的认可度与可交易性。此外,希夫之前多次预测经济危机和加密货币崩盘,他关于2025年可能爆发超过大萧条规模的金融危机的预言,曾被市场广泛关注。针对这一预言,他认为如果危机如期而至,比特币将面临严重挑战,甚至可能走向终结。此观点反映了其对加密资产抗风险能力的质疑,以及对传统贵金属避险属性的更高认可。整体来看,希夫针对比特币稀缺性的质疑提醒投资者,数字货币市场的估值基石并非铁板一块,需从不同维度审视其内在价值。供应量有限,确实为比特币注入独特的稀缺属性,但这一属性的实际体现及其市场影响,更依赖于用户对其的信任和共识。
此外,数字资产的分割单位设计和对稀缺性的认知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这种动态关系保证了市场对比特币的不同理解和定位。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理解比特币供应与稀缺性的本质差异,有助于理性评估其投资价值和潜在风险。尤其是在加密市场波动明显、投资情绪易受舆论影响的背景下,单一维度的评判往往不足以把握全貌。同时,黄金及白银等传统贵金属作为避险资产的稳健性,在不确定的全球经济环境中依然保持不可替代地位。未来,随着技术、经济及政策环境的变化,比特币及其他加密资产的供应和稀缺性问题必将持续成为市场争论的焦点。无论是支持者还是质疑者,都需结合多维度视角,摒弃简单化认知,才能更好地驾驭数字资产投资之路。
基于上述分析,彼得·希夫对比特币稀缺性的批评,虽然具有争议,但对促进市场理性讨论具有积极意义。投资者应坚持逻辑思考和风险管理,避免盲从热点,同时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及资产本身特质,从而做出更为透明和稳健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