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底,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签署了一项名为“加强并释放美国执法力量以追捕犯罪分子和保护无辜公民”的行政命令,旨在加速将过剩的军事及国家安全装备流向地方执法机关。此举迅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尤其是在警察军事化及潜在戒严状态方面的争论。许多政治分析人士和公众均将这一命令视为可能导致军队在国内执法领域扩权的前奏,甚至忧虑其将对美国民主制度及公民自由构成严重威胁。特朗普政府提出将会在90天内通过司法部和国防部的合作,明确如何将军事资产、培训、非致命能力及人员最有效地应用于犯罪预防。尽管命令没有具体说明将向执法部门提供何种设备,但历史上此类转移通常涉及装甲车、战术装备和监控技术等,这无疑加剧了社会对警察武装化的担忧。警察军事化的现象并非新鲜话题。
自2000年代初美国政府启动“1033计划”以来,地方警察部门获得大量退役军用装备,用于应对枪击、暴乱及恐怖袭击等事件。然而,这种模式长期以来被批评会加剧警方与社区间的紧张关系,降低公众信任,甚至导致过度使用武力的风险。此次新行政令在原有基础上显著扩大了军用物资向地方执法的供给。特朗普政府还呼吁重新审查《叛乱法》(Insurrection Act),以拓展军队在国内维稳的权力。事实上一旦启用该法案,军队可直接介入某些国内事件,甚至代替警察执行逮捕和调查职能。支持者认为,加强执法力量装备是应对日益复杂和严重的犯罪形势、保障社会治安的必要措施。
他们强调,使用高科技的军事装备能够提升警方应对恐怖主义、毒品暴力及大型骚乱的效率,从而更好地保护普通民众。距离2018年至今美国多地爆发的示威游行,部分激进示威转向暴力冲突,为政府提供了推行军事化执法的理由。另一方面,批评者指出此举将导致美国司法体系和社会治理进入“战时状态”,破坏了民用和军事的清晰界限,可能催生警察暴力和滥用职权。将军用装备交由地方警察掌控可能让执法机关手持仿若作战工具,对抗方式倾向强硬、激进,加剧民众的不安全感。学者和民权团体纷纷呼吁对该政策保持高度警惕,强调应严格限制军事资源的转移范围,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防止政策失控。社会公众对“戒严”的担忧也日益升级。
何谓戒严?通俗来说,就是政府借安全或紧急状态之名,授权军队接管部分或全部执法权力,限制公民的集会、言论乃至行动自由。在美国历史上,虽然戒严情况较为罕见,但存在一定先例。如南北战争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部分地区实行戒严,民权遭受一定程度限制。现在若将军队资源和权力大量下放给地方执法机构,极可能在实际操作中模糊军警界限。政治评论员乔尔·蒙福特(Joel Montfort)在推特上表达了其深切的担忧,称此行政令极具恐怖性质,暗示美国或已跨入戒严的门槛。德国《明镜》杂志专栏作家克里斯·斯托克(Chris Stoecker)也警告称,该命令为“军事力量作为执法工具”敞开方便之门,甚至可能出现带有合法豁免权的准军事民兵加入执法行动,意图镇压预期中可能爆发的骚乱。
从法律层面来看,扩大军队在执法中的参与除了涉及《叛乱法》的潜在修订,还将触发关乎宪法权力分配、地方与联邦政府间权责平衡的复杂辩论。目前,司法部和国防部已被要求于7月底前制定出详细的装备转移方案,具体涉及可供分发的军事技术类型、地方机构的适用资格标准以及必要的监督和问责机制。面对这一即将出台的新政策,舆论普遍认为其走向极具争议性。美国民权联盟、警察改革倡导组织及多名民主党政治人物呼吁国会介入审议,强调保护公民自由与政府权力之间的平衡。未来几个月,围绕军事化执法和可能的戒严实施展开的社会对话将愈发激烈。影响远不止执法层面。
增强警察军事化可能改变美国社会的整体安全文化,影响社区信任、警民关系乃至选举政治风向。稳健的执法机制需要兼顾效率与正义,避免过度军事化导致的社会撕裂。综观国际视野,许多民主国家对军事力量介入国内执法的态度审慎,倾向维持军队与警察职能的明确区分,保障民众基本权利不受侵犯。美国此番政策是否会成为全球其他国家仿效的范本,也值得持续关注。总结来看,特朗普总统最新的行政命令在提高地方执法力量装备水平的同时,引发了对美国是否迈向军事化执法甚至戒严状态的严重关切。面对复杂的治安挑战,如何在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公民自由之间找到平衡,是美国社会亟需解答的重大课题。
未来政策的具体实施细节、国会及司法部门的监督力度、公众的反馈与参与,将共同决定这场警察军事化风波最终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