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复杂系统无处不在,从银行和金融系统到庞大的软件架构,甚至是国家级的基础设施。这些系统虽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人们频繁遭遇的系统故障和事故,常常促使我们急切寻找“根本原因”,试图通过解决这些原因来避免后续问题。然而,这种根本原因的追寻,是否真的有效?又是否只是自我安慰的一种社会现象? 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故事中,一名新员工问经理为什么一停止下雨,大家就马上开车离开。经理回答因为看到彩虹就会去寻找由妖精留下的金罐,积攒到一定程度便能退休。员工随后疑惑:如果真的找到很多金罐,大家为什么还都在工作?这个故事宛如一个寓言,讽刺了人们执迷于表面现象和传说,却忽略事实复杂性和现实矛盾的现象。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真实世界中:新员工询问为什么每次事故发生后,都要进行根本原因分析。经理告诉他,事故都有根本原因,找出这个原因并消除它们,事故便会消失。但事实是,尽管不断做根因分析,事故依然频繁出现。员工因此思考:既然不断根除根因,为何事故层出不穷?这两个故事中的共同点在于人们对“根本原因”的理想化期待和现实工作中应对复杂问题的无奈。 著名安全专家理查德·库克在其论文《复杂系统如何失败》中指出,复杂系统天生就带有危险性。系统的复杂性本身是事故产生的温床,无论我们如何努力修复不同的“根本原因”,只要系统复杂度存在,事故便不可避免。
这意味着我们根本无法找到单一、孤立的“根本原因”,事故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累积的结果。 库克强调,复杂系统并非一旦出现小故障便直接崩溃,反而是在日常运行中持续处于一定程度的降级状态。可以说,复杂系统不断遇到各种小问题,但依赖强大的防御机制,防止局部故障导致全系统灾难。这种多层防护保障了系统的稳定性,但没有一种防御是完美无缺的。若多个防御层同时失效,才可能诱发严重事故。 根本原因分析之所以广受欢迎,部分原因是其满足了人类的“找替罪羊”心理。
人们希望通过简单直接的因果关系来归责,认为找到某一个明确的原因,解决掉它,问题就消失了。然而,这种归因存在根本性的误区,忽视了事故背后多因共存和复杂交互的事实。例如,故障不仅常由技术问题引发,还与管理、人员行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更重要的是,每次针对被认为根本原因的新规则或流程的修订,都会无形中增加系统的复杂度。这种增加的复杂度反而可能引发更多潜在的失败模式,带来新的风险。换言之,试图通过不断修补和监管来降低风险,却可能陷入“复杂度陷阱”,形成恶性循环。
面对这一现象,有效风险管理不应只停留于单一根因的寻找和消除,而要采用更系统的视角。瑞士奶酪模型正是被广泛认可的事故因果分析理论,它认为多层防御机制如同多片奶酪,孔洞(故障)在不同片出现时偶然对齐,才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借助该模型,组织能够识别多条防线之间的弱点,增加其弹性和冗余性,而非简单地指向单一点进行修补。 这一认知转变,提醒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将注意力从“找出一个根本原因”转到“理解复杂交织的故障路径”和“增强整体系统的韧性”上。与此同时,提升员工培训、完善监控预警机制、优化沟通与协作等方式,也成为预防事故的重要策略。 总结来说,复杂系统的故障不可能是单一因素导致的简单事件,而是多因素、多层次交互作用的结果。
对根本原因的执着追求既不能有效杜绝事故,也可能因增加复杂度而诱发新的风险。正如寓言中的妖精故事,根本原因就像传说中的妖精一样,虽有趣却并不存在。只有接受系统的复杂性,从多角度、多层面入手构建防御机制,才能真正提升安全和稳定性。 未来,技术和管理的发展应该更多关注系统运作的整体性和适应性,而非固守传统的单因归责逻辑。通过引入先进的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决策,以及文化层面的变革,复杂系统的风险管理才能迈向更科学、更有效的阶段。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复杂系统安全,需要远离童话般的幻想,拥抱真实、理性和系统性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