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六年中,美国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严厉的半导体和AI芯片出口管制,意图通过限制先进芯片制造设备和技术的流入,减缓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追赶速度,同时巩固美国在AI硬件技术上的领导地位。尽管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在推进中国AI模型研发方面,其影响却远未达到预期。这种既有成效又存在短板的管制背景,折射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格局和未来演进的多重可能。中国AI产业的现状及前景,离不开对出口管制影响的深入理解。首先,美国从2018年开始,通过施压荷兰限制极紫外光刻(EUV)设备对中国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的销售,成功阻断了中国获得市场上最先进芯片制造工具的途径。EUV设备是实现7纳米及以下制程芯片生产的关键利器,单台售价高达上亿美元。
中芯国际本有望凭借这些设备跃升为全球先进芯片制造的重要玩家,但因设备受限而被迫止步于较低技术水平。与此同时,配套的高带宽内存(HBM)芯片生产也因缺乏先进设备受到制约。中国仅能依赖海外采购甚至走私渠道获得部分产品,极大限制了自主研发和量产能力。尽管如此,中国的AI模型研发并未因芯片制造受限而停滞。阿里巴巴、字节跳动、腾讯等科技巨头积极投入开发大型语言模型和推荐系统,其技术能力在全球范围内仍具竞争力。诸如深鉴科技等公司创始人也表明,芯片的获得难度是一大挑战,然而技术指标显示,国内模型与美国先进模型的差距并未显著拉大。
值得注意的是,持续的芯片短缺可能已影响模型的规模化部署与推理服务能力,导致部分AI应用尚未实现广泛普及。有报道称,部分中国数据中心的AI芯片使用率偏低,反映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存在瓶颈,这一方面或受控制造业带来的芯片供给不足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国有企业投资及运营效率问题相关。出口管制还深刻影响中国在全球AI基础设施市场的布局。由于缺乏核心硬件生产能力,华为等中国企业难以在海外市场建立有竞争力的AI云计算平台。截至目前,中国向海外推广AI基础设施的努力面临巨大阻力,甚至先前宣布的部分合作项目如马来西亚的Ascend GPU部署计划均被取消。这种局面使得美国,特别是GPU巨头英伟达在全球AI硬件市场保持绝对主导地位,强化了美国在新一代技术领域的影响力。
然而,出口管制的效力也存在不确定性和潜在变数。首先,中国正加快自主芯片制造的步伐,虽尚欠缺最尖端制造设备,但通过加大研发投资、优化产业链布局,数字技术和替代方案成为突破口。其次,芯片走私及非法采购现象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制造能力不足带来的压力,但从长远看,难以取代正规、规模化生产。第三,人工智能领域的“扩展规律”也在演变。传统上,模型性能和规模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训练规模越大,模型智能水平越高。最近趋势转向更注重推理能力和实际应用效率,使得对超级计算力的依赖有所调整。
若未来AI商业价值更多体现于定制化、垂直领域方案,规模和硬件顶尖优势的重要性可能减弱,这对中国的应对策略提出新的思考。最后,中美技术竞争的整体态势并非单纯的硬件封锁和追赶。中国在AI应用层面展现出的创新灵活性、数据资源优势,以及政府支持的产业政策,赋予其在某些细分市场实现差异化竞争的机会。同时,美国维持出口控制的成本与风险也在增加,涉及国际供应链合作的复杂性和潜在的反击措施。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当前AI技术和产业格局,将中国限定在相对受限的硬件制造环境中,但未能完全阻塞中国自主研发和模型创新的路径。面对全球AI技术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中美双方都在不断调整策略,以适应技术、经济乃至地缘政治的多重变化。
未来,随着中国芯片制造能力的逐渐提升、技术创新环境的持续优化以及国际合作的动态演进,出口控制的限制作用可能有所减弱。同时,国际社会对AI道德规范、数据安全和技术治理的关注日益增长,也将影响双方竞争和合作的边界。综合来看,美国的出口控制措施既显著限制了中国在AI芯片制造领域的发展步伐,巩固了美国在高级半导体和AI硬件市场的霸主地位,但在人工智能模型研发和应用层面并未形成致命阻碍。中国借助政策支持和市场潜力,展现出强大的制度适应性和创新能力,推动了AI产业的稳健发展。这种博弈彰显了技术封锁在高度复杂的全球产业生态中既难以完全奏效,又不可忽视其战略影响。未来中美在AI领域的竞争将更加多维且动态,关键仍在于双方如何在保护国家安全和促进技术进步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