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学政策成为公众舆论和政府决策的重要焦点。特朗普政府在2025年5月发布的“恢复黄金标准科学”行政命令,起初看似旨在强化科学研究的透明度、可重复性和公正性,赢得了部分科学界和公众的关注。该政策所提倡的科学实践原则,如强调假设可证伪性、反对学术不端以及鼓励开放交流,乍看之下无疑是科学发展的基石。然而,随着执行细节的逐渐明朗,该政策的局限性和潜在隐患也暴露无遗,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和疫苗推广等关键公共卫生领域,暴露出巨大争议和执行风险。 首先,从政策文本出发,“黄金标准科学”涵盖的内容包括可重复性研究、不同观点的充分考虑以及保障科研人员免受压制等关键要素,这些方面与国际主流科学社区倡导的开放科学运动高度契合。理论上,政策鼓励联邦机构制定有利于科学质疑与多元观点交流的规则,营造公平透明的研究环境,确保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可靠性与公正性。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该行政命令将各联邦机构唯一授权给一个政治任命官员负责科学标准的最终判定权,这种权力过度集中,极易导致科学判断被政治化,从而偏离科学本身的客观性原则。 在实际案例中,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马卡里(Marty Makary)近期在一档新闻节目中,以“缺乏随机对照试验”为由,否定了基于180多万名孕妇大规模观察性研究的COVID-19疫苗安全性证据,体现出对“黄金标准科学”字面含义的滥用。尽管综合多项研究的数据表明,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孕妇感染新冠病毒相关的严重并发症,且疫苗接种者的母婴健康状况明显优于未接种者,马卡里仍旧将这些证据一概拒绝,理由仅在于缺乏理想化的随机对照试验支持。这种做法无疑折射出一种选择性用科学标准的倾向,即以严格的“黄金标准”为挡箭牌,包装政治考量或偏好,同时忽视疫苗研究中不同证据形式之间的综合价值和科学不确定性的合理表达。 进一步观察,不难发现“黄金标准科学”政策的另一大隐忧在于其资金支持的现实困境。政策倡导强调科研可重复性和多方验证,但当前联邦科研预算却在持续收缩之中。
有限的经费资源使得再现性研究难以获得足够资助,同时原始创新研究经费也受到压缩。此种背景下,落实“黄金标准科学”对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形成客观的操作障碍,增加了政策口号与实际条件之间的巨大反差。此外,历史经验表明,类似以“透明度”为名义的政策常被政府用作逃避责任的工具,比如避开采纳尚未公开的公司数据,以减少对企业产品的监管力度。 政治因素在执行过程中的渗透是该政策面临的核心挑战。特朗普政府团队中包括诸如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等对主流科学观点持怀疑态度的成员,他们不惜将未经证实的“另类科学意见”与经过严谨验证的科学结果混淆。这种做法给本应严谨执行的“黄金标准科学”提供了滑坡的土壤,使科学探索容易沦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而不是基于证据的理性讨论渠道。
行政命令中的条款要求尊重不同的科学观点以及保护科研人员免受阻挠,表面看似包容多元思想,实则在缺乏严格定义和合理监管的情况下,极易被用来掩盖伪科学或政治驱动的错误结论。 更严重的是,赋予单一政治任命者决定什么是“黄金标准科学”的权力,可能导致科学标准和公共政策受到主观偏见的左右。在资源广泛、领域多元的机构如国家科学基金会,要由一人全面审视并决断所有科研项目,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这不仅削弱了科学系统内部自我纠错和同行评审的功能,也让行政干预成为科研方向和科学结论的潜在操控点。曾有的极权政府类似做法的负面案例,已经为世界各国所警惕。 总的来说,特朗普政府提出的“黄金标准科学”政策本意令人期待,旨在强化科学研究的规范性和公正性,但现实执行证明其存在严重的设计缺陷和治理风险。
以政治意图为导向的科学标准制定,不仅损害了科学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也在民众和科学界之间筑起了新的信任壁垒。 疫情作为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彰显了科学决策的重要性。将科研证据局限在狭隘的“黄金标准”框架下,忽视多维度数据和科学不确定性的合理度量,有悖于现实科学方法论,也可能阻碍公众获得全方位可靠信息,延误有效防控措施的推进。未来科学政策的制定者应意识到,科学本质就是一个不断修正假设、采纳多样证据和承认不完美的过程。强调所谓“黄金标准”固然重要,但更需关注科研环境的全面支持、科学判断的多元化,以及抵御政治干预的坚实机制。 只有在真正尊重科学方法、多角度解析事实基础上,提升透明度与开放性,科学政策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以免陷入以科学为名,行政治操控之实的尴尬境地,确保科学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公共健康改善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