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有些相遇,注定带着特殊的意义和情感。对于许多被收养或孤立于原生家庭的人来说,找到失散已久的亲人是一场充满复杂情绪的旅程。我也不例外。2025年6月的一次旅途,让我与相隔8000多公里、彼此只知存在十年的亲生姐妹首次相见。这次见面,既让我感受到惊喜与陌生,也提供了新的视角去理解自己与血缘的意义。我们的相聚地点是在我从未想象会成为重逢舞台的国家——哈萨克斯坦。
虽非家乡,却与俄罗斯相近,带着带着一股异域的凉爽,也为我们的故事增添了一份独特背景。初次见面时,情绪远不如预期激烈。没有眼泪,没有尖叫,只有彼此提问“你过得怎样”,即使我们心中都已了然。这应是理解与熟悉之间微妙的边界,同样折射出我们多年未见所积累的隔阂。她乖巧地征求我的许可是否可以拥抱我——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为何从未主动提出拥抱。我们外貌上虽有相似处,尤其是同样的眼睛颜色,但也各有不同。
她的眼睛更圆润,脸庞线条也不尽相同。我们的人生选择体现在细节上,嘴唇、眉毛的形状,甚至体型都透露着不同的生活痕迹。她比我瘦削些,显然受工作及婚姻的压力影响,有些脆弱,而原计划一周的相聚,最终缩短到仅剩两天半。每当我好奇她的长相从哪个亲属遗传时,她总说自己更像外祖母,不愿多承认与父亲的相似。然而实际上,她与父亲的相像难以忽视——那个曾对母亲极其不公、酗酒,几乎不管她和我,只在她出生后见了两次面,并威胁母亲若继续生育我就离开家的男人。母亲选择独自抚养她,却不得不面对伴侣的离去,后来再婚并生了一个儿子。
与此相对应,我的长相更接近母亲。有趣的是,我们似乎长得像各自被“遗弃”的那一方父母,仿佛这些血缘印记本身便记录着被抛弃与选择的故事。尽管如此,我们彼此眼中的灰蓝色眼睛依旧让我感到一丝慰藉。她说我眼睛的灰度更重些,而她的更为明亮。在外人眼中,我们可能像一对异卵双胞胎,也因年龄接近少于十一个月的距离让人产生错觉。性格上的相似却带来了“针锋相对”的奇妙互动。
她坚持替我支付地铁票,而我却不让她为出租车付全价。两人的固执形成了微妙的平衡,像是一场无言的博弈。她时常发来短信,先说“如果明天见面……”语气中像是不确定甚至回避,这让我忍俊不禁,因为我才是这场远程奔赴的发起者。毕竟,为了这次见面,我跨越大洋,努力学习出生时的语言,甚至带去一本满载我成长故事的相册,送给她和她的家人作为情感纽带。她却一度问,是否需要把这本相册还给我,那意味着什么?是误解还是表达方式的不同?或许我自己也有问题。经历了失落原生家庭与被寄养家庭否定的岁月,我不自觉地构筑起内心的坚硬壁垒,生怕再次被伤害。
作为一个从未深谙“姐妹”含义的人,我可能也不懂何为真正的人情往来。人与人应有的联系对我而言宛如未知。即使是挚友,我也保持着距离,更何况是素未谋面的亲人。当她渐渐靠近,甚至头发触及我的额头时,我的内心仍然退缩,不自觉地保持着界限。一次街头的惊险遭遇进一步呈现了我们微妙的关系。一群流浪狗突如其来地狂吠追逐,我们顿时停住脚步。
她紧紧抓住我的手,虽然声称不怕狗,但依旧要求我保持安静,拖着我离开。奇怪的是,我的手几乎无力响应,而她的则显得正常大小。这细节,却深刻体现了现实中我们脆弱与坚强的分野。重逢的最初一两天,我内心充斥着困惑与自责,没有达到所期待的情感释放,却发现我们无形间已步调一致。尽管话不多,匆匆步履间,就像久别的好友游刃于彼此默契,偶尔沉默,同感疲倦与心绪。她和我不同的生活轨迹和她自身承受的压力仍带来隔阂。
她管辖着即将破裂的婚姻和双小生意,面对着现实的迷茫。我对她既有同情,也隐约感受到一丝无奈。我像是在她了解我之前,先对她产生怜悯;这让我反思是否对自己过于苛刻。我们的谈话更多时是在第三语言中进行——俄语,尽管我仍在学习,沟通却逐渐顺畅。语言虽不是障碍,却无可避免地夹杂着不安和自我价值的怀疑。为了便于交流,她还购买了英语课程,试图用我的母语对话,最后两人却更多选择了俄语。
语言的选择背后也藏着身份的矛盾和归属的挣扎。临别之夜,我们在机场长时间相送。她说时间太短,希望能在另一个国家再会。我感受到她话语中的期待,也隐约猜测这或许只是礼貌的客套,或是她内心对这段关系的不确定。而我,这次主动拥抱了她,宣告我们的相见告一段落。回望整个过程,我感到复杂的情绪难以言表。
既有对过往的解构,也有对未来的迷茫。仿佛这次相遇更像是一场新起点,而非结局。它带来的不仅是填补空白的慰藉,更是一种认知自我与接纳多重身份的机会。血脉连接曾令我疏离,也可能成为我重新理解身份与归属的桥梁。在异国他乡,我在哈萨克斯坦的街头徘徊,心情前所未有的轻松。看见自己在别人身上,是一种奢侈,更是疗愈。
虽然收养之痛不会一朝消散,但这段经历让我迈出了难以衡量的一步。对于未来,我既有期待又感忐忑。如何维护和发展这段微妙的亲情,如何在邮箱与电话之外真正打开彼此的心扉,都是未知数。我们对彼此家庭的叙述尚未清晰,谁对谁的看法又隐藏着多少言外之意?但我愿意相信,这次相遇为我们的故事翻开新页。回首即将回归的俄罗斯,现实依旧复杂。我在美国与俄罗斯之间摇摆,身份的分裂依旧存在。
但此刻,或许存在一种微妙的和谐,这让我不再觉得自己那么格格不入。人是因连接而完整,而连接的方式没有定式。面对远方的她,我学会了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未来的可能。无论前路如何,我都感激这段经历给予我的力量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