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几年的俄乌战争中,无人机,尤其是第一视角(FPV)攻击无人机,受到了广泛关注。它们被誉为廉价、灵活的战术武器,能够为地面部队提供精准打击能力。然而,作为一名曾在2024年至2025年间作为国际志愿者参与乌克兰武装部队FPV无人机作战团队的成员,我亲身经历了这些无人机在实际前线作战中的表现,并发现了它们远非宣传中那样完美与无可替代。这篇文章将结合个人实战经历,深度剖析FPV无人机在当前战场上的优缺点,探讨其面临的技术与战术局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真实、客观的视角。 FPV无人机诞生于民用竞速和娱乐市场,外形小巧,通常为边长七至十二英寸的四轴飞行器。无人机由操作员通过装配VR头盔的第一视角摄像头远程操控,能够将视频流实时传回。
最常见的战术应用是将无人机当作一次性攻击载具,携带不超过1.5公斤的爆炸装置,撞击敌方目标实现精确打击。理论上,这种无人机能快速反应,精准攻击移动目标或隐藏在难以侦测之地的敌人,如碉堡、地下室和建筑物内部,极大提升了战术上的灵活性和攻击手段的多样性。 社交媒体和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令人震撼的FPV无人机打击画面:快速穿越坦克背舱、精准击中窗口或地堡,令对手猝不及防。然而,这些成功案例实际上只是少数,无法代表整体作战效能。根据我在战区收集的数据显示,我们团队的作战任务中只有约43%的无人机出击能够成功命中目标(即无人机顺利飞抵目标、正确识别、命中并引爆炸药)。如果将因天气、电磁干扰或技术故障而无法出击的任务计算在内,成功率还要进一步下降至20%至30%。
这一成绩从表面看似尚可,但深入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出击任务并非针对独特无法通过其他武器系统攻击的目标,而是对已经由迫击炮或非FPV攻击型无人机成功打击过的目标进行“二次敲击”,即所谓的“双击”战术。真正依赖FPV无人机进行的高难度精准打击,仅占所有任务的个位数比例。 造成FPV无人机表现不佳的原因,既有战术层面的,也有技术层面的。首先在战术选择上,指挥官倾向于多方利用拥有的战力,哪怕是耗费较高成本的无人机,只要能完成使命便优先派遣。无疑,单次使用的FPV无人机耗资约500美元,远高于迫击炮炮弹(低于100美元)和可复用无人机投弹(同样低于100美元),这使得其在成本效益上不具优势。 其次是技术问题。
FPV无人机源自娱乐领域,设计初衷是极具机动性的竞速工具,操作复杂且不稳定。战场现实则对全天候、多样环境适应性要求极高,这些无人机的缺陷在乌克兰冬季及恶劣天气中暴露无遗。其夜视能力有限,只有少量带有此功能的机型且价格昂贵,而冬季黑暗时间长达14小时,极大限制了作战时间。 部分无人机在发射前即检测到通信系统、视频传输模块故障,且无法现场修复,只能拆解取件,导致25%的无人机无法完成起飞任务。空中飞行阶段同样存在诸多挑战:电池续航短、无线电信号易断,约10%出击虽然命中目标但未引爆炸药。操作员的熟练度也直接影响打击成功率。
标准培训为五周,且效果参差不齐,大多数操作者是在实际作战中自学成才,每天都有因撞击树木或电线导致无人机损失的情况。 这些无人机缺少导航辅助系统,如GPS或惯性导航,很大程度上依赖操作员的地形知识和导航员的口头指挥。考虑到作战区域广泛存在GPS干扰,这一缺陷尤为明显。更严重的问题是无人机与操作端间的无线电信号不稳定,地形障碍物容易导致信号中断,尤其是接近地面目标时。信号丢失可能导致无人机无法精确控制,降低打击效果。 FPV无人机所使用的模拟无线信号常在电磁频谱拥挤区域波动。
多支无人机小队在有限频率间竞争,导致频率冲突并需排队等待。若不慎同时占用同一频率,信号干扰往往导致撞机。敌方同频干扰以及友军便携信号干扰器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无线通信的不稳定。约3%的出击因信号干扰失败。 电磁战同样是FPV无人机致命的敌人。双方均广泛使用电磁干扰器(干扰机),我方在使用时会提前通知,保障无人机不出击。
但敌方干扰器突袭使得约31%的任务被迫中断。甚至我方偶有不顾干扰警告强令出击,结果无人机流失惨重。前线一线士兵的便携干扰器也时常随意开启,频繁干扰无人机信号,影响作战节奏。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FPV无人机的技术基础有望逐步改良。预计随着生产标准提高、零部件质量控制加强,故障率将降低。数字信号传输和跳频技术逐步加入,可增强频率抗干扰能力。
此外,部署中继无人机以扩展控制范围的战术趋于普及。只有操控训练标准化与强化,才能减少操作者失误率。 最近,部分单位开始使用光纤控制无人机,以规避电磁干扰和无线信号阻断问题。光纤无人机通过长达10公里的通信线连接操作者,提升了信号稳定性和续航能力,降低了电子战影响。然而,光纤限制了机动性和飞行轨迹,跳线被卡可能导致控制丢失。成本明显高于传统无线型号,生产能力有限,暂时难以规模装备。
许多操作员也因操纵复杂而抗拒使用。 站在当今军事技术演进的大背景下,FPV无人机尚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火炮和迫击炮的角色。后者无惧恶劣天气、电子干扰,火力覆盖面广,后勤保障体系成熟,成本效益显著。对于北约等先进军队来说,着重提升迫击炮及有经验的炮兵配备,确保弹药充足,是更可靠的战术选择。 如果任务确实需要小规模、精确打击,现代高端的滞留弹系统如Switchblade为更优选择,这些系统配备夜视能力,具备更强抗电磁干扰,且操控简便,虽然成本较高,但效率和可靠性明显优于FPV无人机。 综上所述,尽管FPV无人机在战场上具有一定的战术价值,能够补充传统打击手段,但在稳定性、操作难度、通信干扰和作战成本等方面存在显著弊端。
未来无人机系统的发展迫切需要提升质量控制、电子抗干扰能力与操作培训,同时探索光纤及其他通讯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战争实践证明,技术尚需成熟,战术尚需优化,军队应理性定位FPV无人机的作用,在多兵种、多武器体系间实现有效协同与互补,方能最大化其战场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