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稳定币概念股票出现大幅回落,多个主要稳定币关联企业股价纷纷出现双位数下跌,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此次波动正值香港金融监管部门推出针对稳定币业务的新监管框架,引发了市场的深度调整。尽管短期内股市风云变幻,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这种调整有助于消除过度投机带来的泡沫现象,促使行业朝着更加规范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香港作为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此前稳定币业务在市场中备受追捧,尤其是在数字资产创新和跨境支付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部分稳定币概念股表现异常活跃,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关注。然而,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步落地,市场开始逐步回归理性,部分被高估的资产价格进行校正,反映了市场对相关风险的重新评估。
从具体数据来看,知名的稳定币相关公司如Bright Smart Securities & Commodities Group股价单日下跌近20%,云峰金融集团(Yunfeng Financial Group)亦跌超过16%,国泰君安国际控股和OSL集团分别录得11%及10.5%的跌幅。此类公司在稳定币的发行、托管、交易以及相关基础设施方面拥有显著业务敞口,因此市场对其新规影响反应敏感。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这场价格调整是一种“健康的调整”,有助于净化市场生态。香港科技大学的高级稳定币政策研究员黄先生指出,早期市场过度乐观情绪导致稳定币相关股票过热,现阶段的下跌其实是市场理性回归的表现。他认为,监管政策带来的条条框框虽加大了合规门槛,但正是这份谨慎和严格,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推动稳定币行业的长远稳健发展。 另一位行业重量级人物,香港授权交易所HashKey集团的流动基金主管徐涵,解释了新规的核心要点——包括稳定币须实现一比一的储备支持,要求在一天内可赎回,以及最低资本金达到2500万港币。
这些规定旨在确保稳定币的信誉度和系统稳定性,避免市场因盲目扩张而引发更大范围的风险。徐涵认为,市场此次回调过滤掉了短期的投机成分,有助于头部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稳固香港作为全球数字资产金融枢纽的地位。 AMLBot合规主管尼科·德姆丘克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指出,香港六个月的过渡期将动摇掉更多缺乏资金和实力的“投机玩家”,推动资本和资源向少数实力雄厚的稳定币发行公司集中。不仅如此,他预期银行在托管业务中会优先考虑与大型获牌方合作,从而重塑市场格局,推动成熟稳定币生态的形成。 普鲁姆(Plume)战略官马秀仪认为,市场此次回落除了因监管明朗化导致部分投资者获利了结,也反映出行业步入规范运营的必然进程。她指出,资金雄厚的企业将在新的监管框架下继续推进布局,承担合规成本以获取未来优势,而部分小型或更多依赖炒作的企业可能会选择暂停或转移至其他司法管辖区。
值得关注的是,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因应稳定币监管加强,计划将未经许可推广稳定币视为刑事犯罪,监管氛围明显收紧。目前,虽然尚无正式牌照发放,但市场普遍预期首批牌照将在2026年初兑现。这种“未发牌先炒作”的投资预期泡沫已被市场逐步挤压,投资者态度趋于谨慎,促成此次调整。 新规对市场参与者意义重大。黄先生提及,新规的一项效果是迫使部分机构重新评估参与稳定币的成本与收益,部分企业可能因合规负担和市场准入障碍选择退出,“这增加了牌照持有者商业成功的可能性,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生态系统。” 此外,香港稳定币市场的结构也面临重塑。
德姆丘克指出,现阶段市场对空间整合和资源集中有明显期待,资本和合作关系的集中将推动香港赢得国际支付及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的战略优势。尽管目前香港币值稳定币的交易量不及美元稳定币,但随着市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预计2027年前后将迎来显著增长。 中国大陆的数字货币与区块链发展为香港稳定币市场带来潜在动力。结合香港作为国际贸易结算中心的独特地位,港元稳定币有望成为国际贸易和跨境支付的重要工具。普鲁姆的马秀仪指出,严格的监管实际上赋予了港元稳定币作为“有效结算币”的核心竞争力,有望与人民币数字货币形成互补,促进区域内金融创新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调整也强化了香港数字资产市场的整体形象。
通过此次“洗牌”,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更加意识到监管合规的重要性,推动企业完善风险控制和合规体系。同时,这也符合全球金融市场对数字资产日益严格监管的趋势,增强了市场的透明度和信任度。 总结来看,香港稳定币股票的近期下跌并非单纯的悲观信号,而是行业从炒作到成熟的必经过程。新规的实施彰显出港府对数字资产安全和稳健发展的重视,尽管短期波动较大,但中长期来看,将促进稳定币市场健康发展,吸引优质资本和技术,提升香港在全球数字金融领域的竞争力。随着政策逐步落实和市场逐渐适应,香港有望在未来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数字经济的重要桥梁,引领稳定币和数字资产市场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