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量子计算作为未来计算领域的革命性技术,吸引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为抢占这一关键技术高地,微软与总部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的量子计算公司Atom Computing宣布合作,在丹麦建设全球最大规模的量子计算机项目。该项目不仅象征着欧美量子科技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代表欧洲在量子计算领域试图缩小与中美之间差距的重要举措。该项目名为“QuNorth”,由丹麦出口与投资基金EIFO以及独立企业基金会诺和诺德基金会共同投资,规模高达8000万欧元(约合9300万美元)。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开发并部署被誉为世界上最强大的量子计算机“Magne”,以推动量子技术在商业、科研与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和创新。QuNorth计划中的这台量子计算机“Magne”将具备50个逻辑量子比特。
逻辑量子比特是量子计算机实际能够使用的量子比特数量,直接影响量子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相较于2024年11月微软与Atom Computing联合打造的现有24逻辑量子比特系统,Magne的规模和计算能力有了显著提升。量子比特是量子计算的基本信息单位,与传统计算机的比特不同,它能在多种状态叠加存在,显著提升计算速度和效率。业界许多重要的量子计算进展都围绕着量子比特的数量及其稳定性展开。谷歌2019年推出的名为“Willow”的量子芯片,拥有105个量子比特,曾在解决特定问题上极大程度压倒了传统超级计算机,但其量子比特类型和性能尚无法与Atom Computing主导的“中性原子”技术匹敌。Atom Computing采用的“中性原子”量子技术,通过利用冷却的中性原子作为量子比特,结合激光操控,展现出卓越的逻辑量子比特数量和稳定度。
该技术被普遍视为当前量子计算领域中表现最优的路线之一。微软不仅为Magne提供强大的软件系统支持,还在丹麦哥本哈根北部设立全球量子创新中心,加强区域科技研发能力及人才培养,这不仅推动了欧洲的科技进步,也打造了跨国的产业和科研合作平台。同时,Atom Computing也将其欧洲总部设立在丹麦,以便更有效地推进硬件开发及本地合作。此次合作的背景体现了量子计算技术的全球战略重要性。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量子计算具备在材料科学、药物研发、密码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开辟全新应用场景的潜力。这种技术不仅是科技竞争的焦点,更涉及商业利益和国家安全。
近年来,美国和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投入巨大,形成激烈竞争态势。欧洲作为量子研究的传统强国,却面临访问先进量子计算系统不足和技术跟进滞后的挑战。丹麦政府与欧盟相关机构深刻认识到,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抢占技术制高点,推动本土工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丹麦工业、商业与金融事务部长莫滕·博斯科夫强调,随着全球对关键技术的争夺日益激烈,欧洲必须抓住机遇,通过建设最强大的量子计算机项目,实现全球量子技术竞赛中的战略转变,确保区域内企业、社会和安全利益从量子科技中受益。Magne计划于2025年秋季开始组装,预计在2026年底或2027年初投入运行。项目的推进将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强有力的量子计算资源,助力开发新材料、优化供应链、提升人工智能算法、破解复杂优化问题等,释放量子技术的巨大潜能。
丹麦与微软、Atom Computing的合作示范了欧洲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新策略:通过联合投资和跨国协作,加快技术落地和产业化应用,提升创新竞争力。同时,集合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力量,构筑生态系统,打造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量子计算已经不再是单一实验室的科研项目,而是跨行业、多领域协同推动的科技革命引擎。未来,Magne的成功运营将不仅提升丹麦和欧洲的量子技术能力,也将对全球量子技术标准、应用场景及产业布局产生深远影响。微软的参与体现了其在量子软硬件领域布局的战略深度。通过提供量子计算操作系统和开发环境,微软为开发者和研究人员搭建强大平台,推动量子算法的创新和实际应用。
Atom Computing的硬件优势,则保障了量子计算核心技术突破的可能性。该项目还将推动当地高科技就业,吸引全球顶尖量子人才汇聚丹麦,形成“量子科技创新高地”。这种人才和技术集聚效应对提升区域竞争力和技术持续发展尤为关键。整体来看,微软与Atom Computing携手在丹麦打造最大量子计算机,既是对量子科技未来趋势的积极响应,也是欧洲数字主权和科技自主的关键举措。它展示了跨国合作如何汇聚创新资源,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占据更有利位置。随着Magne系统逐步投入运行,全球量子计算领域有望迎来新一轮技术突破和产业变革,同时极大促进科学研究效率,推动更多前沿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未来智能化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