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围绕TikTok的监管争议成为公众和法律界关注的焦点。随着TikTok逐渐成为全球尤其是美国用户的热门社交媒体平台,围绕其安全性和数据隐私的担忧也不断加剧。美国国会于2024年通过一项禁止TikTok在美运营的法律,理由是该应用由中国公司字节跳动控股,存在潜在的国家安全风险。该法案得到两党议员的广泛支持,体现出对中国政府可能利用TikTok收集美国用户敏感信息的忧虑。最高法院也于2025年初一致支持该法律的实施。然而,在这一背景下,美国行政部门,特别是总统特朗普,在其第二任期初期,通过一项开创性的行政命令,暂停执法该TikTok禁令,并指示司法部向相关科技公司发出信函,明确表示在这段暂停期间,公司不会因继续提供TikTok服务而面临法律责任。
这一措施引发了广泛的法律和政治争议,成为总统权力边界讨论的典型案例。首先,从宪法层面看,美国总统根据《美国宪法》第二条,负有“确保法律得到忠实执行”的职责,这通常被解读为行政部门必须遵守国会通过的法律。然而,特朗普总统的行动采用了一种非常罕见甚至被视为超越传统权力边界的手法,即通过行政命令暂停执行由国会制定并已获得最高法院支持的法律,从而实质上“废止”该法律的效力。这种做法在美国历史上极为罕见,过去的总统通常只能选择优先执法、合理调整执法资源,或者基于检控裁量权暂缓执行部分法律,而不是直接宣布法律无效并免除私营公司因违法的法律责任。其次,从法律专业人士的观点出发,许多法律学者对这一权力扩张表达了担忧。他们认为,如果行政部门可以凭借“国家安全”和“外交权力”的名义,单方面暂停甚至废止法律,不仅会严重削弱国会的立法权威,也会破坏司法独立及权力制衡的宪政原则。
这种做法不仅影响司法审查机制的效力,还可能打开前所未有的先例,促使未来行政机构更频繁、甚至滥用此类权力,从而挑战美国法治的根基。例如,明尼苏达大学法学教授阿兰·罗曾斯坦指出,这种“拒绝执行法律”的行为违背了总统忠实执行法律的宪法义务,属于前所未有的权力扩张。而加州大学法律学院的扎卡里·普赖斯教授则将此举形容为“彻底摧毁整个法规”,其对政治进程的危害极为深远。哈佛法学院教授杰克·戈德斯密斯也强调,这种权力的行使远远超出了过去任何总统的执法裁量行为,引发了对于行政权力制衡的巨大忧虑。此外,对于涉事科技企业而言,司法部信函的释义意味着他们在特朗普总统的暂停令期间继续提供服务并未违法,这无疑减轻了他们的法律风险。但这也使得相关企业处于极具政治和法律风险的环境之中,既面临来自国会和公众的监管压力,也须在国际关系和商业利益间寻求平衡。
苹果、谷歌等科技巨头所扮演的角色尤为关键,他们的决定直接影响TikTok在美国市场的可用性及用户体验。值得注意的是,此举不仅拘泥于TikTok相关公司,还涵盖了诸如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及其他技术支持企业,使得行政部门的权力范围进一步扩大,涵盖了与特定法案相关的多元产业生态。这一事件的国际政治含义同样非同小可。特朗普总统在多次采访中提及TikTok出售的谈判过程,并暗示必须获得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批准。随着中美关系紧张,特别是在贸易战与技术限制的背景下,TikTok问题成为大国竞争的一个缩影。美国行政部门的强势手法也引发了外界对美中关系未来走向的关注与猜测。
分析TikTok禁令被暂停的法律程序,可以看到这是行政与立法权力冲突的具体体现。国会以国家安全为由通过法律禁令,依法限制外国公司在美业务,但行政部门凭借外交与安全职权,选择性不执行,促使美式权力制衡机制遭遇严峻考验。司法部门此前虽支持立法,但对行政机关暂停执法的权利尚无明确限制,为未来类似冲突留下争议空间。综合来看,白宫所宣称的广泛行政权力无疑在美国政治和法律体系内引发了深刻反响。虽然行政部门在国家安全事务中确实享有一定的裁量权,但全面暂停、实质“废止”法律的做法若成为常态,可能导致立法权力削弱,司法审查弱化,行政权力迅速扩张,进而影响美国法制的根基和民主治理结构。面对这一状况,国会、司法机关及社会各方或将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与制衡,以维护权力分立和法治精神的平衡。
同时,TikTok事件也反映出科技、国家安全与全球政治交汇的新复杂局面,未来相关法规制定与监管机制的完善将成为重点。如何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同时兼顾经济自由和网络空间的开放,成为摆在政策制定者面前的艰巨挑战。总之,白宫声称的广泛权力以无效TikTok禁令,不仅是一场针对单一应用的法律争议,更是对美国宪政体制、行政权力与立法权力边界的深刻考验。这一事件的进展和结果,将对美国未来政治权力运作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并对全球科技产业治理与国际关系格局带来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