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政治安全环境因网络威胁和信息战的升级而变得愈发复杂,国家间的隐秘攻击与干预行为频发。法国,作为欧洲重要的国际力量,长期以来在对外界尤其是网络攻击的归责问题上采取了一种相对谨慎和克制的态度。直到2025年5月13日,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公开宣布法国将系统性地对俄罗斯的敌对行为进行公开归责,这一政策的变化标志着法国在国家安全策略上的重大转折,并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法国过去在网络安全领域保持低调的归责政策,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基础。长期以来,法国政府普遍避免在公共场合直接点名责任方,即使内部情报显示俄罗斯等外国政府参与网络攻击、信息操控和秘密干涉活动。法国情报机构曾重点聚焦对威胁的技术分析与防护,强调通过增强国内韧性来应对潜在威胁。
政治层面上,避免公开归责的策略也与维护外交灵活性密切相关,公共点名往往意味着外交对话空间的缩减,甚至可能引发矛盾升级。然而,随着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实力展示及其对法国利益的多重挑战,法国逐渐认识到沉默带来的风险与局限。公开归责不仅能够有效剥夺敌对行为者的隐蔽性,破坏其操作环境,还能够推动国际社会形成统一的规范和制衡机制。马克龙政府此举也表明法国正寻求更积极地参与国际安全治理,提升透明度和情报合作水平,与其北约盟国及欧盟伙伴保持更紧密的步调一致。法国情报机关于2025年公布的16页详细报告中,列举了13起归属于俄罗斯总统普京领导下的敌对行动,从网络攻击、信息操控到其他形式的干涉活动,内容覆盖时间跨度长且影响深远。这份报告无疑为法国从传统的低调克制向更公开直面的态度转变提供了坚实依据,也在国际社会释放了一个信号:面对俄罗斯等国家的持续威胁,法国将不再容忍模糊与怀疑,而是选择用事实和证据展开正面回应。
这一转变背后,是法国在网络安全领域能力逐步提升的体现。尽管法国在情报资源上不及“五眼联盟”等国家网络,但其通过与伙伴国家共享情报、借鉴经验不断完善自身归责机制。德国、荷兰等非英语国家的案例也证明,不依赖特定情报共享集团,法国同样能够建立有力的归责判断体系。同时,在国内政治氛围方面,对俄罗斯威胁的认识逐渐深入,公众和政策制定者对透明、及时的威胁通报需求日益强烈,为公开归责政策创造了社会基础。除了网络范畴,法国过去几年也通过情报披露支持对叙利亚巴沙尔政府使用化学武器事件的国际谴责,及揭露马里境内俄罗斯瓦格纳集团的破坏行为。这种一贯且多维的归责工作凸显了法国情报部门在全球安全问题中的积极角色,也显示了其在维护国际秩序中的责任感。
值得关注的是,法国此次公开归责主要聚焦于俄罗斯,对中国等其他潜在对手仍持较为谨慎的态度,这体现了归责本质上的政治属性及战略选择。随着法国对乌克兰支持力度加大,与俄罗斯关系日渐紧张,归责政策的社外交成本明显降低,变得更加可行和必要。同时,马克龙本人从2017年竞选期间所遭受的俄罗斯网络攻击影响深远,其个人政治经历也为推动这一转变提供了独特动因。法国的公开归责举措对于其国内政治生态同样意义重大。总统在向公众强调俄罗斯威胁时,试图引导社会对国家安全的关注焦点,提升国民对信息操控和网络安全风险的认知度。面对国内对于政治伊斯兰等社会议题的广泛争论,政府有意通过强化关于外部威胁的宣传弥合社会分歧,巩固政治共识,这体现了情报政策不仅是防御工具,亦具有塑造国家认同和内政稳定的功能。
从国际合作角度看,法国归责政策的调整有助于加强跨大西洋及欧洲的协调一致行动。归责作为多国联合应对对手行为的重要手段,其广泛采纳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威慑机制和反制链条。法国通过与盟友同步发布信息,能够为欧盟在面对俄罗斯威胁时提供更有力的舆论支撑和外交压力,进一步深化情报和安全领域的联合防御能力。然而,归责政策的推行并非无风险。情报披露可能暴露情报来源和方法,导致后续情报采集困难,甚至激起对手的更激烈反制。此外,归责信息若使用不当或缺乏充分证据,则可能损害公众对政府和情报机构的信任,甚至引起国际社会的质疑与反感。
法国官员对此保持高度警觉,强调归责需建立在坚实的证据基础上,避免因政治目的而影响专业判断。未来法国是否会将归责范围扩大至其他国家,还需进一步观察。信息披露在打击网络犯罪、虚假信息及威胁霸权中的作用逐渐被认可,但其有效性和长期影响尚存争议。学界对网络归责震慑作用的研究尚无定论,法国政府将密切关注国内外反馈,调整政策以平衡安全利益与外交关系。总的来说,法国宣布对俄罗斯的公开归责标志着其国家安全策略的关键调整。它展现了法国在面对复杂安全威胁时主动转变思路,从传统的低调保护,走向利用透明性和公开性构筑防御和威慑屏障。
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法国在国际情报合作中的参与度,也使其在应对21世纪多变的威胁形态中保持更强韧的战略适应力。随着全球网络空间竞争的加剧,法国的公开归责政策值得国际社会持续关注和研究,其成效和经验或将成为其他国家调整类似策略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