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汽车,作为日本第三大汽车制造商,近年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司股东在2025年6月举行的年度股东大会上,纷纷表达了对管理层的不满,强烈抨击当前的危机处理方式,要求更多的透明度和责任承担。这场风波不仅反映了日产内部管理的困局,也揭示了日本汽车制造业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变革中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日产的管理困境与财务疲软成为整个行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新任首席执行官伊万·埃斯皮诺萨(Ivan Espinosa)于今年4月接替内田诚(Makoto Uchida)以来,市场与投资者的期待集中在其能否扭转公司颓势。过去一年内,日产股份价格大幅下跌达到36%,同时还暂停了股息发放,反映出严重的资金紧张状况。上一财年公司报告了45亿美元的净亏损,第一季度预计亏损达到约138亿美元日元(约合13.8亿美元),这使日产几乎没有给出全年的盈利预测,令外界对其复苏能力充满疑虑。
面对如此严峻的财务形势,埃斯皮诺萨提出了一揽子裁员和工厂关闭计划,计划关闭七个工厂,裁减约2万个岗位,约占其员工总数的15%。这一决策直接触及了日产广泛的劳工群体,激起众多股东和员工的强烈反弹。一些股东严厉批评董事会试图通过压缩一线劳动力来缓解自身责任,声称管理层应当同样面临调整,以确保公司的治理结构真正有效且具备竞争力。此外,股东也对停止发放股息表示不满,认为这降低了公司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加剧了资本市场的负面预期。东京股市和相关监管机构近年来对“母子公司上市”现象的限制力度不断加强。所谓“母子公司上市”,指的是母公司对旗下的上市子公司拥有重大控制权但却没有充分保障少数股东权益的情况。
这类结构被认为损害了少数股东的利益,且影响了企业治理的透明度和效率。日产旗下拥有50%股权的日产车体工业公司(Nissan Shatai),是一家专门为日产制造汽车的子公司。战略资本(Strategic Capital)作为活跃的东京本地激进股东,持有日产车体3.5%的股份,并通过持有少量日产本身的股份,试图推动母子公司结构改革以提升企业治理水平。尽管战略资本推动的相关提案未能获得通过,相关投票细节尚待公布,但这一事件凸显了日本企业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压力正逐步上升。相较于日产,丰田汽车近期宣布将旗下子公司丰田工业非上市化,投入330亿美元,通过复杂交易完成市场整合。该举措虽然在部分投资者间引发对子公司估值被低估的争议,但反映出大企业对母子公司治理模式的反思与调整决心。
战略资本首席执行官槙武翔(Tsuyoshi Maruki)表示,丰田的举措源自对投资者压力的回应,也希望日产管理层能参考此类案例,对旗下资产结构展开类似的审视和改革。日产当前的巨大挑战不仅限于财务亏损和资本结构,更涉及战略转型的深度和速度。全球汽车行业正经历电气化、智能化和自动驾驶技术的革命,而日产要在这些领域保持竞争力,必须重新调整产品线和技术投入。埃斯皮诺萨的新计划表面上看似严厉,但也反映了企业试图通过精简资源、聚焦核心业务加速变革的必要性。然而,如何在确保员工权益和赢得股东信任之间取得平衡,仍是日产管理层面临的艰巨课题。同时,日产股东对管理层责任感的呼声不断加强,希望通过更严厉的问责机制,迫使公司治理透明化,增强监督效能。
这不仅是企业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资本市场建立信心的基础。从市场反应来看,日产的股价自危机爆发以来持续低迷,活跃投资者和市场分析师均对公司未来充满担忧。随着电动车、混动车型市场逐渐成为主战场,日产必须在技术更新和品牌重塑上下大功夫。日产目前在全球的市场份额正在受到丰田、特斯拉等竞争对手的挤压,其产品创新和品牌影响力亟需提升。结合日产现有的产能调整和人员精简措施,公司需要搭建更具创新活力的研发平台,加快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步伐,避免沦为传统燃油车时代的淘汰者。此外,管理层改组可能带来新的策略思路,但也可能引发阵痛期,尤其是在企业文化和组织结构变革方面。
股东期待看到公司能够制定清晰的长期发展规划,并与员工及利益相关方保持沟通,以降低变革带来的负面影响。显然,日产当前的转型历程涉及复杂的利益调整和宏观战略考量,同时还必须应对全球供应链波动、新能源政策及地缘政治风险等外部变量。无论如何,日产未来的表现将极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能否充分回应股东的期待,落实有效的治理和运营改革,实现财务和业务的双重回稳。纵观全球汽车产业的变迁,日产的困境是一场关于传统汽车制造巨头如何在新时代保持生存与活力的缩影。接下来,市场、股东以及社会各界都将密切关注日产在管理革新、技术研发和市场运营上的每一步动作。只有真正做到内控与创新并重,日产才能在全球竞争格局中持续发挥影响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