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推动了对硫氧化物(SO2)等气溶胶前体物的排放大幅减少。由于气溶胶具有反射太阳辐射、增加云层反照率等冷却地球表面的效果,其减少势必对地球的能量平衡产生重要影响。最新研究借助多模式地球系统模拟和卫星观测,揭示了东亚气溶胶清除对于全球变暖加速的贡献。自2010年以来,全球地表温度加速上升,而此时段正值东亚国家采取强力空气治理政策,削减了约75%的硫酸盐气溶胶排放。由八个地球系统模型组成的分析框架称为区域气溶胶模型对比计划(RAMIP),利用长时间序列和多成员集合,定量刻画了这种排放削减对气候系统的短期和中期响应。模拟结果显示,2035年至2049年期间东亚气溶胶减少导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约0.07摄氏度,相当于每十年增加约0.05摄氏度的加速速率,这一增幅足以解释自2010年以来全球变暖速率提升的主要部分。
该气温升高不仅限于东亚地区,在北太平洋海域也观测到明显变暖,甚至北美西海岸沿线和北极地区同样显示显著升温趋势。这种空间分布与卫星观测的地表温度及大气能量平衡变化高度吻合。从物理机制上看,气溶胶减少意味着太阳短波辐射的散射和反射能力降低,更多太阳能直接照射到地表,导致地表吸收的净能量增加。更重要的是,气溶胶对云层的调节作用减弱,使得低云层反射率下降,进一步降低了地球的总反照率。这种“解掩”效应,即气溶胶减少暴露了温室气体导致的潜在升温,成为近年来全球加速变暖的关键推手之一。过去数十年,工业化国家西欧和北美的气溶胶排放逐渐减少,但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的排放在2000年代前期正处快速增长阶段,令全球气候受到复杂的区域影响。
2010年前后,随着中国空气质量行动计划的实施,SO2排放急剧下降,区域气溶胶负辐射强迫减弱,导致了快速的气候响应。除了地表温度,降水模式亦表现出相应变化,模拟表明全球平均降水量微幅增加,体现了整体水循环加剧的趋势。地面观测和卫星资料显示,北太平洋低云区的云量减少,能量吸收增加,这也是地区性变暖的重要成因。卫星测量的地球顶层大气辐射平衡数据证实了这一点,显示东亚气溶胶减少引起的净辐射入射增加,尤其在东亚及其远场影响区。此现象和RAMIP模拟显示的辐射变化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为气溶胶对气候变化的贡献提供了观测支撑。在全球气候政策之外,理解人类活动对气溶胶排放的影响,对于评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至关重要。
除硫氧化物外,黑碳等其它气溶胶组分的减少同样对区域辐射特性产生复杂影响,但其整体冷却效应小于硫酸盐气溶胶。当前研究中,东亚排放削减的主要贡献来自SO2,且模型结果表明气溶胶-云相互作用是影响区域辐射和气温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未来展望而言,随着东亚尤其是中国的气溶胶排放趋近于低水平,相关减排对全球变暖速率的推动作用或将减弱,但仍需关注气溶胶与温室气体之间复杂的反馈机制。此外,全球其他区域的气溶胶变化诸如国际航运业SO2排放的规制也会对全球能量平衡产生累积影响。研究人员强调,气溶胶排放变化对气候的影响体现了短时间尺度上气候强迫的快速响应特征,相较于CO2等温室气体,气溶胶的生命周期短,但调整能力强,因而对气候系统的调节起着动态的“加速器”或“减速器”角色。研究还指出,尽管近期全球甲烷浓度增加也加剧了温室效应,但其对过去10多年加速变暖的贡献相对有限,东亚气溶胶清除因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科学方法层面,RAMIP项目利用多模式、多成员的集合模拟,成功将内在气候变率与强迫信号区分开,更准确地评估了区域排放变化对全球气候的贡献。这种方法兼顾了模型结构差异和自然波动,为未来气候影响归因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整体而言,东亚气溶胶清除体现了治理人类活动污染与气候变化间的复杂权衡。空气污染减排促进了公共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但也导致了气溶胶冷却效应削弱,加剧了温室气体驱动的变暖。这一发现对全球气候行动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在继续减排温室气体的同时,如何科学权衡短期气溶胶变化带来的气候效应,优化综合污染控制策略。未来研究应深化对气溶胶与云过程相互作用的机理理解,提升模型参数化准确性,结合卫星和地面观测,监测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动态演变。
此外,跨国大气传输和远场影响也是区域政策制定时需考虑的重要因素。综合来看,东亚气溶胶清理行动虽改善了空气质量和公众健康,却不可避免地在全球尺度上暴露了温室气体驱动的潜在升温。科学界需持续关注这一双重影响,支持制定科学合理、气候友好的环境政策,努力实现环境质量与气候安全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