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句话》(2020)是一篇由Lulu Miller撰写的深情散文,充满了关于语言、认知以及人与未知关系的哲学思考。文章开端于作者年幼儿子首次吐露出的第十一句话“鱼”,这一简单的词汇不仅标志着孩子语言能力的成长,也引发了一连串关于语言本质与世界认知的深入反思。Miller长期致力于文学创作,其著作《为什么鱼不存在》探讨了生物分类中的谬误,尤其是“鱼”这一分类本身其实是极具误导性的。科学揭示了很多被归为鱼类的生物之间的基因关系远远不如我们想象中紧密,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常通过语言便捷而肤浅地为复杂生命世界贴标签的习惯,一种意在让世界符合直觉的「科学分组谬误」。 语言的力量与陷阱是文中反复探讨的核心。孩子的“鱼”不仅仅是一个词,它象征了语言给予人们理解与控制世界的能力,但与此同时也划定了认知的边界。
Miller用自己孩子的语言发展为线索,引领读者观察语言如何形塑人对自然的理解。起初,儿子将几乎所有水生和陆地爬行动物都泛称为“鱼”,这近乎是原始而朴素的三分法——海里的叫鱼,地上的是狗,飞翔的是鸭。孩子的世界因此是宽广而充满可能性的,但随着词汇逐渐丰富,世界也在悄然被划分成一个个有限类别,未知开始缩小,如何理解世界开始局限。 文章不仅是一封献给儿子的语言成长日志,也是对语言限制性的探索。作者借德国心理学家Zeigarnik效应提醒我们,未被命名的事物往往更活跃于意识,因为命名不仅是识别,更是限制,是给事物套上框架和定义的过程。正如作者所言:“有名字的东西往往陷入沉寂”,无言的未知反而更自由,默默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和想象力。
由此引出另一个更深层的主题:我们是否注定要恐惧未知? Miller将未知与恐惧的关系娓娓道来,指出人类大脑中的“蓝斑核”(Locus Coeruleus)专门负责追踪不确定性,这一机制曾是进化上的优势,帮助人类在险境中求生。然而当不确定性成为常态,持续的警觉让人身心俱疲,恐惧被放大,从而引发焦虑、精神痛苦,乃至社会层面的分裂和骚乱。2020年全球疫情、社会动荡和种种不安的背景下,作者的这种忧虑显得尤为贴切。他的儿子第一次经历夜惊,似乎正是因为语言带来的“已知”和“未知”边界的冲突,面对寻常却陌生的环境,过度认知反而加剧了恐惧。 而语言的出现,不仅让未知产生了边界,也在无形中筑起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每一个“词”都是一面墙,把世界分割成无数块片段,让真实的体验变得难以共享。
作者在回忆儿子叫出“鱼”的时刻,感受到欣喜和警惕交织的复杂心理——语言是亲密的桥梁,但同时,也意味着美好无知时代的终结,意味着从本真中脱离,进入了被桎梏的叙事世界。 与此同时,Miller对现代社会语言分组的隐喻,也映射出权力和认知的关系。人类生活在一个被分类和标签充斥的时代。科学、政治、文化、身份认同都在不停划分“我”“他”“它”的界限,维护某种有利于权力结构的秩序。作者借由儿子对世界的朴素理解,反思成人世界的“便利谎言”。这些谎言助力我们迅速识别和反应,但也剥夺了对“事物多样性”和“流变本质”的感知。
正如书名中所暗示的“为什么鱼不存在”,物种和世界远比人类语言所设想的更加丰富、流动和交织。 文章的叙事贯穿了2020年全球性事件的背景——疫情封锁、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抗议、极端天气和政治不确定性。Miller以极具个人色彩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在社会巨变和个人成长交汇时的矛盾心情。面对混乱与失控,语言给予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控制错觉,但现实的脆弱性提醒我们,确切的理解往往是奢望,怀疑和不确定才是常态。“或许词语只不过是冷酷的刀刃,用来切割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壁垒。”他写道。
作者试图鼓励读者拥抱“未命名”和不确定,去体验语言之外的感知方式。那种“无言之境”如同水中泛起的涟漪,模糊却深远,唤醒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和谦逊。在快速变化和极度焦虑的时代里,人类对稳定和安全的渴求是理解的驱动力,但也可能成为认知的枷锁。接受未知的存在,质疑语言的定义,或许能带来更广阔的视角和精神自由。 此外,作品亦温柔凝视亲子关系的微妙变迁。孩子的语言成长象征他们走向独立认知世界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与父母间沟通鸿沟的起点。
语言的诞生既是亲密的果实,也可能成为意义上隔阂的根源。作者对儿子“鱼”那一词的情感,鲜活地体现了作为母亲的喜悦、惶恐与无奈交织,令人动容。它提醒我们珍惜语言尚未完全定义的纯粹时刻,珍惜那种混沌中孕育的创造力和潜力。 总体而言,《第十一句话》不仅是一篇描写儿童语言成长的暖心故事,更是一次关于语言与认知边界、未知恐惧与人类本性的哲理探讨。它借由一个日常中极为平凡的场景,将个人体验深植于时代的焦虑与生命的浩瀚之间,探寻了语言的双刃剑属性以及我们对世界认知的局限。作品呼吁人们保持怀疑,拥抱感官之外的存在,警惕用刻板标签建筑起的认知陷阱,用更宽广的想象力与精神自由面对这个边界模糊、充满不确定的世界。
在当今多元、复杂且快速变化的社会里,这样的思考尤为重要。现代人往往迷失在所谓“明确”“标准”的安全感中,而忘却了语言外的广大未知。通过回顾孩童对语言的天真认知,文章启示我们重新审视自我认知模式,去除过分概括和分类的偏见,让思维更加开放与包容,成为更深入的观察者和更谦逊的探索者。未来学者、父母、教育者以及所有关心人类心智成长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以面对更加多元、复杂、还未命名的生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