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测量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形状、尺寸及其引力场的科学,早已深深植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之中。尽管许多人对这门学科的了解有限,但它实际上涉及了天文、数学、物理、工程学等多领域的交汇,应用广泛且影响深远。透过对“大地测量学通俗读本”(1984年版)的再探讨,我们得以全面了解这门科学的基础与前沿。 大地测量的历史可追溯至古希腊时代。古人对地球的大小与形状有过许多猜想,毕达哥拉斯为地球形状提出了球体说,而埃拉托斯特尼作为历史上首位通过科学方法测定地球周长的学者,他通过观测埃及亚历山大城与西尼城的太阳高度差,成功推算出了一条约25000英里的地球周长,虽存在诸多误差,但其成就令人惊叹。紧随其后的波西多尼乌斯利用恒星高度差也推算出了大致准确的地球周长,奠定了测量地球形状的基石。
随着科技进步,17世纪三角测量法的引入使得地面测量精度大幅提升。法国科学家皮卡尔和卡西尼对地球经度差的测量引发了关于地球形状是扁球还是蛋形的学术争论。最终,18世纪法国科学院派遣探险队对赤道附近和北极附近的经度弧段进行测量,证实了牛顿关于地球极地扁平的理论。地球作为回转椭球体的概念正式确立,极大推动了大地测量学的发展。 在大地测量学中,地球表面可以抽象为多个不同的参考面。最直观的是地形面,即我们所见的山川与海洋表面,虽然真实但不规则,不适合精确的数学计算。
较为理想化的是参考椭球体,它以地球赤道半径和扁率为参数,通过旋转椭圆生成的规则曲面,便于计算和定位。除此之外,还有作为重力等势面的大地水准面(即准海平面),它是海洋表面如果不受潮汐等影响时的假想面。地球的引力场不均匀导致大地水准面呈现复杂的起伏,称为大地水准面起伏或地球物理异常。 大地测量技术经历了从传统的天文定位、三角测量,到现代电子距离测量(EDM)、卫星测量的演变。天文定位通过观测恒星来确定点的经纬度和方位角,是最古老的方法,既适用于海上导航,也为陆地测绘提供基准。三角测量则利用测量多边形中的角度和已知边长,通过三角函数计算位置,构建了庞大的控制网,为大面积区域的测绘奠定基础。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电子测距仪应运而生。激光测距仪(Geodimeter)、微波测距仪(Tellurometer)等设备替代了传统的钢尺和线缆,大大提升了精度和效率。通过这些电子仪器,测量跨度更长的基线成为可能,测量误差也得以降低,使得三角测量网的拓展更为科学和实用。此外,三边测量技术进一步简化了测量过程,特别是在水域或难以铺设线缆的区域。 现代卫星技术是大地测量领域的革命性突破。通过对地球人造卫星轨迹和信号的观测,科学家得以确定地球的中心坐标和详细的重力场特征。
多普勒效应追踪技术利用卫星信号频率的变化计算地面点位置,激光测距通过测量激光脉冲往返时间精确确定距离,极大地提升了全球定位和测量的精度。全球定位系统(GPS)的诞生标志着大地测量进入全天候、实时和全球覆盖的新纪元。 大地测量中的坐标系统和基准面是实现不同数据集兼容与协作的关键。一个测量基准(Datum)包括选定的原点位置、参考椭球参数和参考方向,决定了测量数据的位置关系。不同国家和地区基准的差异曾是制约全球测量统一的瓶颈,北美基准(NAD27、NAD83)、欧洲基准和东京基准等各自为政。随着世界大地测量系统(WGS)的建立,尤其是WGS72和后续WGS84的推广,实现了统一的全球参考系统,极大便利了国际间地理信息的共享和国防需求。
物理大地测量学是大地测量的重要分支,通过地球重力场的测量分析,洞悉地球内部质量分布和地球的动力学特征。高精度的重力测量仪器(如LaCoste-Romberg引力仪)可以测量地球表面及海上、空中的重力变化,发现地壳密度差异、找出地下矿藏或构造缺陷。利用重力异常数据,科学家使用斯托克斯积分等数学方法构建地球水准面的起伏模型,为卫星轨道计算和测量定标提供支持。 空中和海洋环境的测量设备与技术同样关键。海上引力测量需克服船只运动和水波影响,必须进行航向速度修正(埃特沃斯修正),利用先进的导航系统确保数据质量。固定翼飞行器和直升机上安装的重力仪亦推动车载引力测量的发展,为广阔和难以接近的区域提供重要重力信息,这些数据对海洋学、地质灾害预警,乃至油气勘探均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需求扩大,大地测量技术不断融合新兴领域,形成了多种创新应用。极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技术通过远距离射电望远镜同步观测宇宙射电源,实现厘米级的基线测量,为地球自转和极移研究提供新视角。卫星激光测距(SLR)技术和月球激光测距(LLR)进一步推动了对地月系统动力学的精细理解。卫星雷达测高则为海洋大地水准面的动态监测开辟了新途径。 在导航方面,NAVSTAR全球定位系统(GPS)集成了空间、地面和用户三大部分,通过卫星广播精确时空信息,实现三维定位和速度测定,为军事和民用导航注入新的活力。卫星对卫星跟踪技术为低轨卫星提供了更为精确的位置支持,有助于改进轨道和地球重力场模型。
惯性导航系统结合现代计算技术,满足了导弹、航空器以及无人系统在动态环境中的实时定位需求。 综上所述,大地测量学是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科学,涵盖了地球科学的方方面面。它以测量地球的物理参数和形状为基础,支撑着地图制作、导航系统、国防安全以及空间探索等众多领域的发展。伴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特别是卫星技术和计算方法的革新,大地测量学正不断刷新人类对地球的认知边界,同时为全球定位和地理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保驾护航。未来,大地测量学将在地球动态监测、环境保护、智慧城市建设及空间技术拓展等领域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助力人类迈向更加精准和智能的地球科学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