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最近出现了一种新趋势:许多协议在进行代币空投之前,开始向用户提供“积分”奖励。这一现象的背后,不仅反映了DeFi生态系统的竞争日益激烈,也揭示了对于合规性和用户行为引导的深刻思考。 最早引领这一潮流的是NFT市场Blur,这一平台于2022年10月首次推出积分系统。从那时起,其它许多项目纷纷效仿,包括Tensor、Rainbow、Friend.tech、Warpcast以及一些基于Solana的DeFi协议,如Solend、Kamino和Parcl等。可以说,积分系统在DeFi中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营销工具。 许多DeFi协议通过奖励积分来吸引用户,用户完成一定的任务,比如交易或锁定代币,就能获得积分。
这些积分系统通常意味着该协议正在筹划一次代币空投,而这种空投是为了奖励长期用户,价值可能高达数万美元。因此,很多用户纷纷涌向那些被怀疑正在计划空投的协议。 这种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项目方能够通过积分系统引导用户行为。项目可以指明哪种行为是最有价值和最值得奖励的,从而在不直接承诺发放代币的情况下,吸引新用户。尤其是在一些监管环境比较严格的国家(如美国),积分系统提供了一种有限的合规性,项目可以在获得市场关注的同时,推迟相关法律问题的处理。 然而,这种做法也引发了一些批评声音。
不少人认为,这种积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是剥削性的。用户为了获取积分而支付手续费,而这些积分并没有明确的价值和分发时间表,甚至可能会被项目方随意更改。这种缺乏透明度的安排,可能使用户陷入对空投的幻想和追逐之中,从而受到伤害。 以Solend为例,这一平台在宣布其积分计划时指出,用户在赚取积分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炒作和FOMO(害怕错过)的影响”。他们的创始人对这种积分制度提出了质疑,并主张早期的流动性挖掘方案(即通过提供流动性来获得代币奖励)更为优越,因为其相对公开透明,而积分制度则像一个“黑盒子”。 尽管存在争议,许多协议仍然认为,积分系统是一种吸引用户并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必要工具。
例如,Parcl的联合创始人Kellan Grenier表示,如果没有积分计划,公司将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关注度,吸引新用户为平台注入资金。MarginFi也是如此,该平台在实施积分制度后,其存款一度飙升至2100万美元以上,成为潜在空投的热门候选项目。 此外,积分系统对于项目方而言,也提供了一个“测试市场”的机会。在真正推出代币之前,他们可以通过积分系统评估用户的活动和质量,这可以帮助团队在未来的代币发行过程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尤其是在美国,积分系统为一些项目团队提供了规避某些潜在法律麻烦的可能性。在发放真实代币之前,这些项目能通过积分与市场互动,同时推迟合规性审查的压力。
很多法律顾问对此表示支持,因为这提供了一种在监管环境不明朗时的活动方式。 然而,对于用户来说,参与这些积分系统的风险依然存在。很多项目并没有为积分设定明确的回报机制,使得用户在长时间参与后,可能不会看到实际的收益。对于一些项目而言,积分制度可能只是短期内的“营销噱头”,而并非真正对用户权益负责的措施。 显然,尽管积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为DeFi协议带来了参与度和资金流动,但项目方在推出此类系统时,必须考虑用户的真实需求和法律合规性。正如Solend创始人所言,用户需要明确的价值与可预期的回报,而不仅仅是积分的堆砌。
对于这一趋势,业界人士仍在持续观察,未来如何发展将直接影響DeFi生态的健康与可持续性。 最终,积分制度的兴起不仅仅是为了提升某个DeFi协议的竞争优势,更是反映了整个行业对于用户参与度、透明度以及法律合规性的新思考。在这场对用户和资本的争夺战中,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所有参与者都能真正受益,将成为下一步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