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已逐渐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重塑着我们的学习与工作方式。哥伦比亚大学一名21岁的本科生李睿便是这场变革中的代表性人物。因为开发了一款帮助作弊的人工智能工具,他被母校停学。然而,正是这段“争议”经历让他凭借创新理念和技术迅速吸引了资本青睐,最终筹得530万美元融资,创立了如今致力于职场全方位辅助的AI公司Cluely。李睿的故事不仅引发了公众对AI如何影响教育公平性的讨论,也促使学界和业界重新思考如何积极拥抱并规范AI的应用。李睿最初开发的“Interview Coder”定位是一款帮助求职者在技术面试中利用AI获取实时代码提示的工具,特别针对那些常见于大型科技公司面试中的编程和算法题。
技术面试通常需要求职者在视频监控和屏幕录制下完成算法题,目的是防止作弊行为。李睿和合伙人Neel Shanmugam发布了自己使用该工具拿到Meta和亚马逊实习offer的视频,引起了巨大轰动。亚马逊方面向学校投诉后,哥伦比亚大学以违反学校规章为由对李睿予以停学处罚。尽管遭遇挫折,李睿并未气馁,而是更加坚定地投入创业,转型升级产品,将定位从单一技术面试辅助扩展到更广泛的虚拟沟通场景,如销售电话、项目会议和在线面试。他的公司取名为Cluely,提倡利用生成式AI“破解一切”——这虽然带有颇具挑衅意味的营销标语,却道出了AI辅助沟通的本质和未来趋势。Cluely的桌面应用通过实时“监听”对话,为用户提供即时建议和分析,帮助提升交流效果,同时尝试规避现有反作弊软硬件检测。
付费订阅模式定价为每月20美元,目标用户不仅限于求职者,还包括需要实时协助的职业人士。李睿坚称“作弊”一词更多是营销噱头,AI助手并非代替思考,而是增强个人能力。他强调,正如人们逐步接受计算器和拼写检查器一样,AI辅助的沟通工具将成为未来职场新常态。“无法真正作弊于对话中,关键是在沟通的过程中如何利用AI来帮助自己表现更好。”他说。李睿坦言,如今校园内使用AI完成作业几乎成为共识。
哥伦比亚大学虽然制定了2800字的人工智能政策,但仍处于不断完善中,明确禁止未经许可在考试和作业中使用AI工具,却又难以阻止学生借助AI提高效率。他透露几乎99%的同学都在偷偷使用AI完成任务,不少教授是强烈反对者但声音少数。此事表明高校正处于技术与制度的冲突与适应期。李睿表示,技术面试本质上容易被AI工具“破解”,如此测试方法未必科学合理,因此他并无意教人作弊,反而希望通过产品和创业唤起业界对传统面试方式的反思。李睿和Shanmugam放弃学业,全身心创业,利用自身网络打出病毒式效应,迅速引发科技行业关注。最终,他们成功获得Abstract Ventures和Susa Ventures等知名硅谷风投资金的支持。
李睿指出,Cluely不仅能帮助销售员工在电话中实时查询潜在客户信息,从而进行精准推销,这种在通话中利用即时搜索的方式,虽可能被看作具有“欺骗”性质,但本质上与传统的通话前研究无异。他以计算器为例子,回顾了曾经被诟病的工具如今已成不可或缺的生产力辅助。多位教育专家和学者也表态,认为AI技术不可逆转,学校应顺势而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最近研究显示,学生普遍乐于被允许在课堂内外合理使用AI工具,规避AI的教育政策逐渐失效。教育应当转向设计新的评估体系,考量学生如何创造性地整合和应用AI。弗吉尼亚大学通信系负责人Anand Rao积极推动AI课程建设,主张学生应培养利用AI辅助思辨和辩论能力,强化“软技能”以驾驭未来技术。
李睿本人则坚持,他创业的初衷就是改革过时的评价方式,他甚至要求面试他的企业员工在招聘过程中公开使用AI并解释其思考过程,以此区别真正懂技术的人和简单依赖提示的应试者。李睿对哥伦比亚大学的处理充满不解,认为学校没有积极引领AI时代的到来,反而选择压制学生尝试新技术的权利,错失了培养未来领导者的良机。他希望学校和教育界能正视和接受技术变革,拥抱AI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变革潮流。Cluely作为初创公司尚处在产品调试和优化阶段,已有数千用户付费。但多家媒体测试反馈显示,该AI助手在生成建议时仍存在误导和错误,反映生成式AI整体应用尚面临挑战。无论如何,李睿的故事代表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以突破传统教育和职场规则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促使社会重新思考公平、效率与创新间的平衡。
未来,随着AI技术不断成熟和普及,高校、企业乃至全社会必将加快调整策略,促进合理利用AI工具,让每个人都能在新赛道上发挥最大潜力。李睿的创业历程提醒我们,科技革新往往伴随着冲突与争议,唯有勇于拥抱变化、推动制度升级,才能真正实现技术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