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北約盟友間對國防支出標準的聚焦,前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再次提出提升北約會員國防衛開支至國內生產總值(GDP)5%的明確要求。此一提案在德國引發了激烈討論,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對此表現出相當冷靜和謹慎的態度。他強調,達成此一目標將意味著德國必須在其他公共服務領域進行大幅削減,或推行重大稅收增幅,這在當前政治和經濟環境中幾乎難以實現。 本文將從多個層面深入剖析這番回應的意義及其背後的挑戰。 首先,從經濟層面來看,北約早於2014年設定各成員國防支出占GDP至少2%的目標。過去數年,德國因財政保守主義及政治分歧,未始終落實此目標。
儘管德國在2024年採取了一項由1000億歐元特別基金資助的軍事投資方案,成功達標2%標準,但面對川普提出的5%要求,代表年度軍事經費將超過2000億歐元,這幾乎相當於德國中央政府全年總預算的一半。對此,朔爾茨坦言,除非德國政府能提出清晰的資金來源方案,否則這樣的支出目標是不可行的。 除了財政數字難以消化,從政治層面來看,德國社會對於軍事擴張仍存在諸多保留,部分選民擔憂過度軍事化可能損害外交政策的柔性與穩定性。朔爾茨此番回應折射出他在即將到來的選舉中試圖維持穩健、中間路線的策略取向,避免因過激軍事承諾而引發選民反感。此外,德國目前執政聯盟及反對黨內關於軍費負擔的分歧,也使得財政擴張方案難以形成共識。 另一個關鍵議題是德國對烏克蘭衝突的支持問題。
儘管德國在過去一年大幅提高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與經濟支持,朔爾茨仍公開表示,對進一步增加援助需有明確資金分配方案,並反對將軍援經費挪用自退休金、地方政府或基礎設施投資等民生支出。此立場既反映出德國政府在維持社會穩定與確保國際責任間努力取得平衡的壓力,也說明國內對烏援助尚存不小的政治阻力。 對於未來,德國在防務投入與整體國家財政的平衡將是重要課題。如何在確保國防安全與履行北約義務的同時,不損害教育、醫療、基礎建設等關鍵公共服務,是決策層必須慎重考量的問題。 學者與專家分析指出,德國可採取漸進式增加軍費的策略,配合提高效率、加強國防產業自主能力,並結合歐盟層面的合作機制,以減輕單一國家的財政負擔。 同時,國際政治環境依然高度不確定,俄烏戰爭的持續深化及全球安全形勢的複雜變化,促使北約內部對軍事投入標準的討論將持續升溫。
德國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其軍事和外交政策走向不僅影響本國,更牽動整個歐洲及跨大西洋關係的穩定。 在這種大背景下,德國總理朔爾茨的冷靜回應,既是對國內現實的務實反映,也是對未來政策路徑的謹慎規劃。他強調,堅守目前至少2% GDP的軍事支出承諾,並要求所有政策倡議都須附帶具體資金來源方案,是維護國家利益與社會共識的重要保障。 綜合來看,德國在面對外部安全壓力與內部經濟限制之間,正處於一個敏感且關鍵的十字路口。未來的政策制定過程將考驗政府的智慧和協調能力,更需要多方利益平衡,才能在確保國防實力的同時,不損害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