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亚,尤其是中国,针对空气污染问题实行了持续且强有力的治理政策,显著减少了大气气溶胶和其前体物质的排放量。气溶胶颗粒物,尤其是硫酸盐气溶胶,因其能反射阳光回太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被视为一种“冷却剂”。然而,随着这些颗粒物的排放减少,阴翳效应减弱,地表吸收的太阳能则呈现出恢复性的增长,导致温室气体引起的变暖效应被部分“揭示”,从而推动了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多项前沿研究,尤其是使用最新地球系统模型和卫星数据的RAMIP项目成果,清晰地展示了这一过程。 东亚气溶胶排放的历史趋势体现了全球气候力量的转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地区为主要的工业污染源,对全球气溶胶负荷贡献显著。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环境政策实施,这些地区的气溶胶排放逐渐下降,而东亚尤其是中国则成为新的气溶胶排放中心。自2010年起,中国开始实行大规模空气净化行动,硫氧化物(SO2)等气溶胶前体物排放量迅速下降,减少了约75%,相当于每年减排20万吨硫氧化物。这一减排对区域大气环境带来积极改变,但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最新的模拟结果表明,东亚气溶胶排放的减少导致了全球年均地表温度升高约0.07摄氏度,并且这一升温趋势迅速体现,成为2010年以来全球变暖加速的关键驱动力之一。研究中使用的八个地球系统模型通过多达80个模拟成员共同验证了这一结论,增强了科学界对模型结果的信任度。这种升温不仅体现在东亚区域,其影响还通过大气环流和海洋表面温度结构传导至北太平洋甚至更广泛的地区。
特别是在冬季,北极圈也观察到了因气溶胶排放减少而促进的明显升温现象,进一步加强了北极放大的趋势。 这种气溶胶减排导致的升温效应,实质上是“揭开”了以温室气体为代表的全球变暖。这意味着大气中的硫酸盐气溶胶早先遮挡了部分温室气体的真实影响,而清理气溶胶则使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减弱,更多的太阳辐射被地表吸收,导致升温加剧。可以将气溶胶视作一个负反馈机制,其减少则相当于解除负反馈限制,让温室气体温室效应的正反馈明显增强。 与此同时,卫星观测,特别是来自MODIS和CERES仪器的数据显示,东亚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显著下降,且对应的地表下行短波辐射增加了约7.7瓦每平方米。TOP(顶部大气层)辐射能量的不平衡也表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平均增加约0.06瓦每平方米,这一点与地球能量系统吸收能量增加相符,反映了地球整体热量收支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云量的变化,尤其在北太平洋低云区的下降,增强了这一辐射不平衡的空间结构,这揭示了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在气候反应中的关键角色。 对降水的影响也在模拟中显现。东亚气溶胶减少使该区域及北太平洋风暴带的降水量有适度增加,反映出气溶胶减排引发的气温升高推动水循环加强的现象。此外,南北半球之间热力不平衡的变化导致了赤道辐合带(ITCZ)位置有轻微的北移,进一步影响了全球降水分布模式。这种变化体现出气溶胶排放减量不仅影响温度,还通过复杂的气候反馈机制塑造区域甚至全球的水文过程。 尽管东亚气溶胶减排对近期全球气候变化贡献重大,但还存在其他重要因素共同作用。
甲烷(CH4)大气浓度在过去十几年间的增加也增强了温室效应,但其增长速率近几年虽有所提升,整体贡献仍处于历史区间内,因此难以单独解释观测到的加速变暖。国际海事组织(IMO)在2020年实施的全球航运硫磺排放限额政策,导致航运业SO2排放骤降,也被研究为潜在变暖因子,但其影响时段较短且与东亚气溶胶减排规模和持续时间相比更小,因而对2010年至2023年全球变暖趋势的贡献尚不确定。 科学家们也注意到区域内部气候变率,特别是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等海洋大尺度模式,对短期全球和区域气温变化影响明显。东亚气溶胶减排的气候影响与这些自然变率过程叠加,导致短期内气温和辐射平衡信号的复杂性增加。然而,多模型多成员的模拟有效平均了这些内部变率,增强了对气溶胶减排外部强迫作用的检测能力。 面对未来,东亚尤其是中国的气溶胶排放预计将持续下降,但剩余的减少空间有限,未来几十年中其对全球变暖速率的贡献将逐渐减弱。
实际影响还依赖于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等非线性气候过程的具体机理,科学界对此仍存在研究空白。政策制定者在推动空气质量改善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这种减排带来的气候反作用,统筹环境治理与气候适应策略。 总结来看,东亚地区气溶胶清理虽显著改善了区域空气环境质量,减少了呼吸道疾病和环境污染,但不可避免地减弱了气溶胶对地球辐射能量的反射,促进了全球变暖速度的加快。多模型模拟与卫星观测数据的综合分析证实了这一科学结论,揭示了气溶胶污染治理对全球气候系统的深远影响。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提高气溶胶和气溶胶—云相互作用过程的模拟精度,同时加强对气候反馈机制的理解,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