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全球资本的高度关注,吉利作为中国汽车市场的重要玩家,其旗下的高端电动汽车品牌极氪(Zeekr)备受瞩目。极氪自成立以来凭借创新技术和优异的市场表现,逐步构建起有竞争力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份额,成为吉利集团转型升级的关键资产。然而,近期吉利提出的对极氪22亿美元的私有化收购计划引发了显著的投资者抵触,这背后反映出行业内外对于极氪估值及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刻分歧。 吉利提出的私有化方案意在将极氪回归集团核心业务,实现更紧密的一体化运营。按照吉利公开的收购报价,每股极氪存托股价格为25.66美元,较私有化方案公布前的股价溢价24%,但这种溢价远低于近年来美国市场上平均40%的私有化溢价水平。投资者普遍认为,该报价明显低估了极氪的潜在价值。
极氪吸引了包括宁德时代(CATL)、Intel Capital、博裕资本(Boyu Capital)等重量级机构投资者的参与,他们在极氪初始融资阶段共持有约6%的股份。这些早期投资者在两份致董事会及特别委员会的信函中明确表达了对收购方案的不满和担忧,强调极氪的发展潜力被市场低估,特别是在同行如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等竞争对手市值显著高于极氪的背景下,提出私有化价格缺乏公平性。 这些投资者回忆称,极氪2021年的首次外部融资时估值曾达到90亿美元,而2023年的一轮融资更是提升到高达130亿美元,然而极氪目前的市值已跌至55亿美元附近,波动剧烈引发各方观点分歧。投资者认为,这种低估不仅损害长期投资者利益,也可能影响极氪未来的资本运作与品牌战略。 吉利汽车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此次战略调整,体现出公司在国内电动汽车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转变过去激进扩张为更加注重整合资源与降低成本的稳健发展战略。将极氪纳入吉利汽车的核心业务体系,被视作优化品牌矩阵与强化供应链优势的举措之一。
极氪近期的市场表现和销售数据亦证明其业务潜力。2025年第一季度极氪销量达到41403辆,同比增长25%,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高端细分领域成功超越比亚迪的豪华子品牌腾势,体现出品牌和产品线的竞争力。然而,尽管业务表现亮眼,由于资本市场信心不足,其股价未能反映这一增长态势。 吉利收购方案还引发了关于其其他子品牌的未来动态猜测。诸如即将赴港上市的曹操出行,以及在美国资本市场挂牌的极星等业务单元,是否也将步极氪后尘进行整合或退市,成为市场关注重点。业内普遍认为,吉利集团将通过调整旗下各品牌的资本布局和业务整合,进一步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市场反应速度。
吉利和极氪方面均表示正在与相关投资者和公司特别委员会保持积极沟通。吉利方面强调此次私有化报价为非约束性意向,具体交易成功与否、价格水平等需根据后续协议条款与条件确认。极氪、宁德时代、博裕资本和英特尔等相关投资者均选择暂时不对外公开评论。 从行业趋势看,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众多汽车制造商纷纷加大技术研发和品牌战略投入。作为老牌车企,吉利在面临特斯拉、蔚来等竞争巨头的挑战下,深知稳固和优化旗下电动车业务的重要性。极氪作为其核心的高端纯电品牌,既承载创新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也肩负塑造品牌溢价的重任。
私有化的成功或否,直接关联其未来能否拥有更灵活的战略调整空间。 投资者方面关注的焦点在于确保交易价格公允,资本权益受保护。多位投资方强调需将极氪与同类企业的估值相匹配,并确保获得包括独立少数股东在内的大多数股东支持。此次冲突反映出当前中大型资本运作中股东权益保护、战略整合与市场预期管理的复杂性。 吉利私有化极氪的计划能否最终达成,仍需看双方在博弈过程中是否找到满意的估值与协作方案。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极氪案例折射出产业链资本结构调整的必要,同时也体现了市场力量对企业战略方向影响的显著提升。
未来,吉利如何平衡投资者利益、市场竞争和品牌价值,将成为其能否在全球电动车竞技场上持续领跑的关键。 总的来说,吉利对极氪的私有化要约是一场涉及资本价值重估和业务战略整合的重大事件。市场各方的关注不仅局限于交易本身,更寄望于极氪如何借助吉利集团的资源优势深化创新能力,强化市场竞争力,实现从资本市场到产品市场的双重突破。随着中国新能源车行业环境愈发激烈,吉利与极氪能否携手共创新高度,成为全行业的重要观察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