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加密货币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然而中国大陆自2017年以来对加密货币交易和挖矿实施了严格禁止措施。官方多次重申禁止任何形式的加密货币交易活动,试图遏制金融风险和洗钱行为的蔓延。然而,据路透社2025年4月16日的独家报道显示,尽管交易被禁止,中国地方政府却利用私营企业出售查获的加密货币资产,用以补充财政收入,缓解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压力。这一现象在业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中国地方政府为何在禁令背景下暗中出售查获加密货币?经济层面上,自新冠疫情以来中国经济遭遇诸多挑战,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外围环境趋紧使财政收入面临较大压力。查获的涉案加密货币成为地方政府弥补财政缺口的“可用资产”。
据报道,多地政府通过深圳等地的私营技术公司作为中介,帮助处置这些资产,并将所得资金转化为人民币,流入地方财政账户。实际上,私营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桥梁作用,负责对接海外交易所完成资产变现。例如,深圳技术公司嘉分享自2018年以来协助江苏省内多个城市出售金额达数十亿元人民币的加密货币。该公司将交易所得美元首先通过银行系统兑换成人民币,再进入地方财政帐户,确保资金安全合法流转。值得注意的是,出售加密资产的操作并非公开透明。监管专家指出,缺乏明确的操作规范和监管标准可能导致资产处置过程不透明,存在潜在腐败和利益输送风险。
此外,当局利用企业渠道处置加密资产虽然合法合规,但在执行细节和责任划分中仍存争议。中国司法系统亦愈发重视加密货币案件的法律研究。2025年初,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多家司法机关和高校举办专题研讨会,针对加密货币的司法认定、资产处置及法律风险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人民银行在2024年末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中强调,将持续完善国际范围内的加密资产监管框架,防范可能影响金融安全的新风险,显示官方对加密领域发展态度的审慎和规范意图。另一方面,值得关注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内地形成鲜明对比。香港积极打造加密货币交易许可制度,努力成为国际加密资产交易和金融科技中心,吸引大量资本和人才流入。
此外,据BitcoinTreasuries.net数据显示,中国各级政府目前持有近19万枚比特币,仅次于美国的近20万枚,成为世界第二大比特币持有国,显示出中国政府在加密资产领域持有的重要规模。整体来看,中国地方政府出售查获加密货币的行为反映出政策执行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复杂矛盾。一方面,国家层面明确禁止加密货币交易以维护金融稳定;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面对财政压力,选择变现非法资产以补充收入。未来,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法律体系的完善,中国的加密货币资产处置将趋向规范化和透明化。市场和投资者应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合理评估中国加密市场的潜在风险和机遇。总之,地方政府在禁令下出售查获加密货币的行为,是中国加密货币监管环境和经济现实交织作用的产物。
加强司法追踪、提升透明度、完善法规,将是下一阶段保障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