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LLM)如ChatGPT的广泛应用,维基百科这一全球最大的百科全书平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容监管挑战。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虽提高了内容生产效率,但也带来了准确性、原创性及中立性方面的潜在风险,因此识别和清理AI生成内容已成为维基百科社区的重要任务。维基百科专门设立了“WikiProject AI Cleanup/AI Catchphrases”,这一项目旨在通过研究和总结AI生成文本常见的写作模式和表达方式,辅助志愿编辑辨别未经披露的AI创作,维护百科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人工智能文本之所以能被辨别,核心在于LLM的训练和生成机制。大型语言模型基于对海量文本数据的统计学习,利用概率算法预测并生成最有可能出现的文字。这种“统计回归平均”的特性,使其生成内容时往往趋向于语言表达上的平滑与通用,而非独特和细节丰富的个性化描述。
简而言之,AI写作倾向采用模糊、泛化的叙述,而非深入且具体的事实陈述。 维基百科的AI清理项目总结了一系列典型的写作特征,这些特征成为识别和判断文本是否由机器生成的重要线索。语言风格上,AI文本常见的迹象包括过度夸大主题的重要性,比如频繁使用“象征性”、“关键时刻”、“深刻遗产”、“持久影响”等词汇,试图呈现内容的高度意义和深远影响,但往往缺乏实际细节支撑。 同时,AI也很难保持真正的中立语气,因而其文本中往往充斥着促销式或宣传风格的语言,如“绝美风景”、“丰富的文化遗产”、“必游胜地”等,这些表达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主观倾向,违背了维基百科要求的客观中立原则。此类过度激情的表述极易被识别为人工智能生成。 除了语言夸张,AI文本也经常带有明显的编辑意图或者观点表达,称为“编辑化”(editorializing)。
这包括引入个人见解、分析或者推断性的陈述,而不是基于可靠来源的客观事实。例如,AI可能会写出“该技术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或“这是发展的关键一步”等言辞,实际上是对内容的价值判断,而并非合理的百科阐述。 在文本结构上,语言模型倾向于使用教科书式的连接词和段落总结,例如习惯以“总之”、“综上所述”、“总体来看”作为段落结尾,将信息进行机械性归纳。这种结构在学术论文中较为常见,但在维基百科的条目写作中反而显得生硬僵化。除此之外,AI也喜欢刻板使用“挑战”或“前景”类的章节,用固定模板描述主题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的可能发展,形成模版化和公式化的写作模式。 句式方面,AI文本普遍出现平行结构的过度使用,如“不仅……而且……”、“不只是……而是……”,以及“三连法”表现的过多运用,如“技术、创新、发展”等。
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虽然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强调力,但在专业的百科写作中容易被视为不自然和过度修饰。 AI生成文本中另一明显特征是引用和参考资料的异常表现。AI模型经常试图模拟引用格式,但往往存在引用虚构内容、错误的DOI编号、无效的ISBN书号或者失效的链接。更糟糕的是,有时引用的来源并未支持正文所述观点,甚至一些引用的文献本身不存在,这严重损害了维基百科内容的可信度。 在格式和排版方面,AI生成内容经常混用维基百科的wikitext与更加普及的Markdown语法,导致格式错误和布局混乱。诸如章节标题全部使用标题式大写、过度粗体强调、列表格式非标准化等问题都较为典型。
此外,AI喜欢在文本中插入表情符号,哪怕是在学术或严肃话题中,明显与维基百科的编辑规范相悖。 值得注意的是,AI在撰写对用户的交流信息时也显示出特定模式。这类文本通常包含礼貌寒暄、措辞恭敬、表达合作意愿等字眼,如“希望这能帮助您”、“如果需要我可以详细展开”等,这些用语往往暗示文本最初是作为聊天对话或沟通建议,而非百科内容。 此外,AI在生成内容时往往会加上知识截止日期声明,提醒用户信息截止某一时间点,这种“知识截止免责声明”其实是人工智能训练数据更新限制的反映。正常的百科编辑极少使用如此直接的限定语句。 这些识别策略为维基百科编辑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尤其是在面对大量潜在由AI生成的草稿时,可以帮助社区更高效地执掌质量控制,防止大量低质量甚至虚假的内容渗入维基百科,保证条目资讯的准确性和可验证性。
总体来说,“WikiProject AI Cleanup/AI Catchphrases”不仅揭示了AI生成文章语言的核心特征,还对人工智能与人类编辑之间的写作差异进行了细致描绘。它提醒编辑者警惕“表面修饰”与“深层违规”的区别,避免仅仅修正明显错误而忽视潜伏的内容原创性和真实性风险。随着AI技术不断演进,相关的识别和应对方法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以保持维基百科作为值得信赖知识宝库的地位。未来在人工智能辅助写作与严格人工审核之间,维基百科的社区机制必将持续发挥关键作用,确保信息传播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公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