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金融 (DeFi) 新闻 监管和法律更新

拒绝按“每令牌计费” —— 打破语言模型成本迷思的新思维

去中心化金融 (DeFi) 新闻 监管和法律更新
Dollars per Token Considered Harmful

随着大型语言模型(LLM)应用的普及,许多企业和开发者在自建推理服务时面临成本核算难题。传统的“每令牌计费”模式在API服务商中广泛应用,但在自托管环境下却显得不切实际。本文深度解析为何按令牌计费对自托管用户存在诸多弊端,并提出更合理的成本衡量思路——按请求计费,通过更贴近应用实际的视角助力企业优化效益,提升用户体验。

近年来,大型语言模型技术迅速发展,推动了人工智能应用的蓬勃兴起。众多企业和开发者纷纷尝试将语言模型集成到自身产品中,以满足智能客服、内容生成、对话系统等多样化需求。与此同时,围绕语言模型推理服务成本的讨论也变得愈发激烈。行业内普遍沿用的“每令牌计费”(dollars per token)模式虽然在API服务商收费体系中行之有效,但当用户将推理自托管时,这种计费思路反倒带来了诸多认知误区和实践困扰。本文将深入探讨为何“每令牌计费”模式对自托管应用不友好,并阐述按请求计费的优势所在。开源模型和自托管推理近年来成为热门趋势。

相比依赖OpenAI、Anthropic、Alphabet等巨头提供的闭源API,越来越多团队选择自行搭建推理平台,以降低成本、获得更高的数据自主权以及实现个性化功能定制。然而,自托管也面临明确的成本结构挑战。API服务商通常依据输入输出的令牌数计费,令牌作为模型理解文本的最小单位,理应反映计算资源消耗。然而现实中,令牌的数量因文本编码机制复杂且非线性,且用户体验感知集中在请求本身,而非令牌数量。端用户关心的是请求是否快速、准确地响应,而非其背后包含多少令牌。实际上,用户发起的每次交互才是价值体现的关键单元。

从应用视角出发,将成本与令牌数量挂钩显得繁复,且不符合业务需求。采用每请求计费的观念,更能贴合服务交付的实际情况。在自托管环境,成本主要由硬件计算能力的使用时间决定,如GPU算力租用费用或设备折旧。系统的总体费用可用“每秒的美元投入”乘以满足并发请求所需的资源数量加以估算。在这个计算结果中,令牌数量只作为推理引擎内部的中间指标,而不是直接用于成本核算的主变量。举例来说,一款宠物狗管理平台内置的智能客服,用户咨询“斗牛犬是否收费额外?”,这种请求虽可能涉及多个令牌,但对用户而言只是一次单一的交互。

如果系统运营方以令牌计费向用户收费,用户体验将混乱且难以接受,因为他们不会关心或理解具体有多少个令牌产生。换言之,围绕令牌数量设计价格模型,只对语言模型API服务商有意义,对于应用构建者及最终用户来说,无法直观映射为价值或费用。进一步讲述延迟体验和扩展需求的问题,单纯使用令牌数衡量无法有效指导系统设计。例如,评估单请求所能承受的最大响应时延时,开发者必须从用户需求出发,先明确每次请求希望的响应速度,然后结合典型请求及响应的字符或令牌数量对推理引擎性能进行测试评估。若只关注令牌每秒处理量,则无法精准反映真实的用户服务体验需求。同时,负载预测和服务器复制数量规划亦需基于请求数而非令牌数。

毕竟请求是可以调度拆分的服务单元,令牌不可随意拆分分布于多个节点,令牌的计量不能准确指导资源分配和负载均衡。再者,令牌计费引入的复杂性会干扰产品经理、设计师与工程团队的决策沟通。产品、设计和商业团队关心的是“每次请求成本多少”、“每个交互是否值得”,而非单纯令牌数量。他们希望用简洁明了的“每请求成本”指标来做ROI分析、客户定价与市场方案调整。相比之下,令牌作为底层抽象技术的二阶指标不利于跨部门协作,增加沟通成本和决策难度。对于自行托管的团队而言,理解和采用正确的成本指标还有助于优化基础设施规划、控制运营费用。

确认每秒并发请求数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后,团队可据此选择合适的硬件配置和复制数量,避免过度投入资源,也避免性能不足导致用户体验下降。衡量绩效的核心其实是以“请求”作为计量单位,令牌则作为调优内部模型推理效率的参考。显而易见,“每令牌计费”模式的影响力源于大型API提供商在市场的统治地位,他们制造了业界统一期望,导致许多自托管用户沿用这样的思维,甚至以此为成本估算参考。然而这一模式忽视了自托管场景的根本差异,即不再是卖推理服务,而是为特定应用提供语言模型能力。只有跳出基于令牌的视角,转向以请求为中心,企业才能更理性地评估自建推理的合理性及其业务价值。一旦采用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团队便可精准回答“我能支持多少并发请求”、“响应时延是否满足用户期待”、“基于当前硬件配置成本该如何预测”,这些核心问题更容易导向切实可行的架构方案和商业模式。

总之,拒绝陷入“每令牌计费”的迷思,拥抱基于请求的成本思维,是面向未来大型语言模型自托管的重要一步。它帮助团队更有效地协调技术与业务、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用户满意度并促进数字化转型。未来,随着开源模型和推理引擎的发展,产业内对自托管高性能、低成本LMM应用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树立合理的成本核算体系将成为关键。相关技术提供商如Modal等已经在推动这一新范式,为团队提供面向请求的高效推理平台,使团队快速构建高吞吐、低延迟、成本可控的智能应用。企业应积极拥抱这一转变,从关注令牌数量走向关注请求价值,真正实现人工智能与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与共赢。

加密货币交易所的自动交易 以最优惠的价格买卖您的加密货币 Privatejetfinder.com

下一步
Effects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s in insomnia patients: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2025年10月25号 09点46分28秒 运动干预对失眠患者的积极影响:系统回顾与网络荟萃分析解析

失眠作为现代社会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通过系统回顾和网络荟萃分析,探索不同运动干预对失眠症状的改善效果,揭示运动疗法在治疗失眠中的潜力和实践意义。

SFT Is Bad RL
2025年10月25号 09点47分11秒 深度解析:为何监督微调(SFT)在强化学习中表现不佳?

本文深入探讨了监督微调(SFT)作为强化学习(RL)策略的一种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其在训练过程中的局限性以及为何利用奖励信号和优势估计的方法能够带来更优表现。

Metaflow: Build, Manage and Deploy AI/ML Systems
2025年10月25号 09点48分08秒 Metaflow:构建、管理与部署高效AI/ML系统的终极利器

Metaflow是一个专为科学家和工程师设计的人性化框架,旨在助力团队从快速原型设计到可维护的生产部署,全面提升AI和机器学习系统的开发效率。通过统一代码、数据与计算资源,Metaflow为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强大支持,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环境的无缝衔接。

Manual vs. CNC machining as an analogy for manual vs. AI coding
2025年10月25号 09点48分56秒 手工编程与AI辅助编程的未来:从机械加工演变看软件开发变革

探讨手工编程与人工智能辅助编程之间的关系,通过机械加工中手工操作与数控技术的对比,深入分析软件开发领域即将经历的转型与新技能需求。揭示人工智能在编程中的实际应用与未来前景,为程序员和技术爱好者提供有价值的视角和思考。

Eswin Computing EBC77 RISC-V SBC to Support Ubuntu Linux
2025年10月25号 09点49分35秒 ESWIN Computing EBC77系列RISC-V单板计算机全面支持Ubuntu Linux,助力嵌入式与边缘计算新时代

ESWIN Computing携手Canonical推出搭载Ubuntu 24.04 LTS的EBC77系列RISC-V单板计算机,为研发者和创新者提供了高性能、低成本的开放平台,推动RISC-V生态系统的高速发展和应用拓展,适用于教育、嵌入式和边缘计算等多种场景。

 SOL news update: Will multi-exchange liquid staking trigger rally to $185?
2025年10月25号 09点50分31秒 多交易所液态质押是否引发SOL价格冲击至185美元?深度解析Solana生态新机遇

随着多家交易所联合推出Solana液态质押服务,市场对SOL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本文深入探讨Liquid Staked SOL(LsSOL)背后的机制,机构投资者需求的激增,以及技术面走势,全面分析这一创新是否将推动SOL价格突破关键阻力位至185美元。

Google's quantum chip sparks Bitcoin security debate - FXStreet
2025年10月25号 09点51分27秒 谷歌量子芯片引发比特币安全性新争议:量子计算时代的加密货币挑战与机遇

随着谷歌推出具有105量子比特的Willow量子芯片,区块链和加密货币领域的安全性问题再度成为热门话题。本文深入探讨谷歌量子计算技术的发展对比特币加密算法的潜在影响,专家观点以及加密社区如何积极应对量子威胁,分析未来量子技术与数字货币安全的共生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