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应届毕业生失业率的不断攀升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人将就业困境直接归咎于人工智能的冲击,认为智能自动化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正在吞噬大量白领岗位,使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然而,深入的市场数据和多方分析表明,这种简单的归因并不符合事实,人工智能并不是应届毕业生失业率上升的主要驱动力。回顾过去数十年趋势,我们会发现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早已出现变化,这一现象远早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普及。长期以来,应届毕业生传统上享有低于总体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优势,但自2018年底开始,这种优势逐渐消失,甚至在近年来出现反转,应届毕业生的失业率经常高于整体劳动人口。人工智能技术最早广泛被市场重视和使用是在2022年11月ChatGPT发布之后,但毕业生失业率的转变早在此之前便已开始。
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的企业人工智能使用率仍然非常低,仅占总体企业不到5%。这说明,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刚刚起步时,其对就业市场造成的冲击极其有限。相比之下,过去数年中,毕业生失业率走低的趋势已经停止甚至逆转。特别是新冠疫情爆发时期虽然造成就业市场震荡,但失业率持续高涨的现象并不完全是由自动化技术所致。事实上,传统的供需关系和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另一项关键证据是,不同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并未因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而出现显著差异。
以通常认为人工智能影响较大的理工科专业为例,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工程等领域并没有整体出现失业率的恶化趋势。数据表明,一些高暴露于人工智能的专业如数学、会计和商业分析的毕业生失业率甚至低于疫情前。这与媒体上一些渲染科技行业危机的报道形成鲜明对比。理由在于,人工智能虽然为某些职业带来了自动化压力,但也激发了新兴岗位和需求,技术对行业分布的影响更为复杂。此外,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结构转移同样未呈现出与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密切相关的模式。通过对多个行业的人工智能使用率和就业数据比对发现,人工智能密集应用的行业如信息行业、金融保险和专业技术服务等并没有表现出毕业生就业减少的明显趋势。
反而部分高人工智能使用行业的就业状况仍保持稳定甚至有所增长。同时,部分低人工智能使用的行业同样出现了毕业生就业的萎缩,说明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其他非技术性因素同样影响显著。若非人工智能因素,那么近年来应届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根源究竟在哪里?首先是供需关系的变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毕业生总量显著增加,供给端劳动力压力加剧。特别是热门专业如计算机科学毕业生急剧增加,导致就业竞争加剧。更多毕业生涌入市场,淘汰率相对提高,必然压低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其次,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不容忽视。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各国通货膨胀和利率上升导致整体招聘减少,企业普遍缩减招聘规模,尤其是对应届毕业生这种缺乏经验的群体更加谨慎。一些关键产业经历所谓的“科技衰退”,科技公司估值下跌,资本紧缩,裁员和冻结招聘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均在人工智能普及之前发生,对毕业生就业形成巨大压力。此外,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也影响到应届毕业生。例如低收入工种的劳动市场紧缺使得年轻非大学人群就业率提升,相对加大了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年轻劳动力群体之间竞争模式纷繁复杂,不仅仅用人工智能技术水平能够解释。
需要强调的是,未来人工智能技术随着成熟与普及,可能对就业市场影响进一步加剧甚至重塑部分职业形态,但目前证据显示它并非导致近期应届毕业生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元凶。科学看待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双向效应尤为重要。政策制定者和教育机构应当关注劳动力供需匹配、技能培训升级以及宏观经济环境调控,帮助毕业生更好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最终,实现年轻人就业充分与质量提升,依赖于综合施策而非简单归咎于某单一技术因素。总的来说,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社会和经济结构,但将复杂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困境简单归结为人工智能冲击,既科学依据不足,也忽视了背后更为复杂的经济动态。正确判断原因,理性应对挑战,方能为年轻一代营造更公平、更有活力的就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