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斯瓦尔巴群岛的冬季气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暖化迹象。2025年2月,该地区经历了异常高温和降雨,导致广泛的积雪融化和积水现象。这一冬季融雪事件不仅改变了当地的自然景观,更标志着极地冬季暖化正达到新的临界点,预示着北极生态系统和环境将面临深刻转变。斯瓦尔巴群岛作为全球变暖的前沿阵地,其气候变化速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六到七倍。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暖,经过极地放大效应,在这里表现得尤为显著。冬季气温的升高速度更是几乎是全年升温速率的两倍,与此同时,过去四十年来该地区的年降水量稳步上升,每十年增加3%至4%,降水中雨水比例不断攀升。
雨雪同降已成为冬季常见现象,甚至预计到本世纪末,雨水将成为 Arctic 的主要降水形式。 在2025年2月,斯瓦尔巴群岛尤为著名的北极定居点尼-奥勒松的平均气温意外地达到摄氏负三点三度,比1961年至2001年期间相同期的平均温度高出十几度。更为惊人的是,整个月份内有十四天的最高气温超过零摄氏度,远远打破了往年冬季应有的寒冷模式。气温持续高于冰点,加上雨水的侵袭,使得原本应冻结的积雪和冰层迅速融化,导致冻土表面出现积水,使得地面如同临时的湖泊般被水覆盖。 这种冬季暖化导致的融雪事件,被科学家视为不仅仅是暖冬的偶发现象,而是一种结构性气候转变的信号。冬季的反复解冻和雨雪交替现象对极地环境的影响极其深远。
首先,积雪包裹下的土壤温度和水分条件显著改变,冻土层的稳定性被破坏,活动层厚度加深,导致永久冻土开始加速融化。融水渗透并反复冻结形成的冰层,损坏土壤结构,扭曲养分循环,同时改变微生物群落的活动节律,激活大量潜伏的微生物,进而释放更多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些反馈机制进一步加剧区域乃至全球的气温上升,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冬季暖化也对斯瓦尔巴群岛的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影响。传统上,覆盖土地的厚厚积雪为植物和土壤提供了绝佳的天然隔热层,保护根系免受极寒冻害。然而,当积雪变少甚至消失时,裸露的土地暴露于风雪和温度剧烈波动之中,导致植被提前发芽甚至冬季生长,这种“错时”现象破坏了本地生态系统的季节节律,给植物和动物带来了适应压力。
作为典型的高寒带生态,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发食物链的波动,影响动物种群的繁衍和生存,尤其是依赖冬季积雪觅食的驯鹿等草食动物,其冬季食物因冻土表面的冰层而大幅减少,威胁其健康和存续。 科学家们在尼-奥勒松现场观察到,冻土表面软化至可用勺子直接采样的程度,说明地表温度已经显著升高,冻土的保护作用逐渐消退。这不仅改变了土壤的物理特性,也扰乱了地面和冰川间的水文联系。积水反复冻结形成的坚硬冰板不仅阻碍了土壤与大气的气体交换,还可能造成土壤缺氧,促进厌氧微生物的活动,增加甲烷排放。微生物的活跃和土壤呼吸增强,意味着在本应沉寂的冬季释放更多温室气体,进一步推动气候变暖。 除生态影响外,冬季暖化对人类社会和基础设施也带来严峻挑战。
斯瓦尔巴的白雪覆盖不仅对野生动物至关重要,对居民和科研基地而言同样意义重大。积雪的不稳定和冰层的形成增大了雪崩风险,对日常交通和建筑安全构成威胁。尼-奥勒松的科研站点如英国北极研究站和意大利Dirigibile Italia站已因冻土融化导致地基动摇,不得不通过重新加固基础来保持建筑稳定。随着冬季暖化事件频率和强度增加,这类问题将在整个北极地区愈发普遍,损害当地居民生活和科学研究的正常开展。 尽管斯瓦尔巴群岛等北极地区冬季暖化迅速,但长期的冬季数据依然有限,科学家对该现象的理解尚不完整。冬季气候极端变化往往受到复杂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难以精确预测其对生态和社会的具体影响。
现有的观测表明,这些冬季融雪和雨雪事件不再是偶尔发生的极端异常,而逐渐成为“新常态”。这是气候变化给北极带来的剧烈而不可逆转的变革,标志着传统的极地冬季生态系统正在被打破,北极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气候与环境时期。 未来,斯瓦尔巴地区及更广泛的北极区域将需要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以评估冬季暖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冻土稳定、动植物生存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应对这一挑战,国际合作显得尤为关键,包括加强持续的气候监测、完善冬季极地科研能力,推动社区适应策略以及全球减排行动,以遏制气候变化带来的破坏性后果。只有多学科、多领域携手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应对斯瓦尔巴群岛冬季暖化的深远影响,保护北极脆弱而珍贵的自然环境。 斯瓦尔巴冬季暖化的加剧和冰雪融化带来的影响,正警示全世界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复杂性。
从地域生态到全球气候系统,北极的变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信号,提醒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才能遏制气候危机的恶化,确保极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社区的可持续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