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被各种“便利”的科技工具所包裹,真实的世界似乎被一层又一层的虚拟滤镜所遮蔽。克里斯汀·罗森在其著作《体验的消失:处于一个脱离现实的世界之中》(The Extinction of Experience: Being Human in a Disembodied World)中,深刻剖析了这一现象,提出了现实遭遇感锐减的危机,并引发人们对于真实体验价值的反思。本文将围绕罗森的核心观点展开,探讨当代社会如何走向了“体验”与“真实体验”的分离,以及我们如何能够重拾与现实的真正联结。 罗森指出,当代生活中所谓的“体验”往往是被刻意设计和控制的虚拟模拟,更多是满足消费主义和娱乐化需求的伪体验,而非真正的现实遭遇。数据流、算法推荐、社交平台的定制内容,已经越来越多地替代了人与世界的直接接触。一个典型例子是数字艺术项目如谷歌艺术项目,虽然通过高分辨率图像让用户得以“观赏”遍布全球的名画,但这类观赏远不及亲临现场感受那幅画所呈现的氛围与质感。
虚拟观看把控了体验的节奏和内容,用户的参与感和感官官能被大大压缩,从而使得对艺术的体悟浅薄而片面。 不仅如此,罗森还从个人经验出发,反思了如邮轮旅游这样高度工业化和设计化的娱乐方式。邮轮上的一切都为最大限度地取悦和便利乘客而构建,掩盖了背后庞大劳动力的真实境况和当地社区的现状。事实上,这种“完美体验”背后隐藏的是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感与异化。游客很容易陷入一种被动消费的状态,被设计好的线路和娱乐填满时间,却缺失了对环境与文化真正的理解和感受。真实世界的乱象和复杂性被电镀成光鲜亮丽的假象,这恰恰符合了罗森对“体验”异化的批判。
数字技术并非全然无益,它为偏远地区的人们提供了接触艺术和世界的机会,让本无缘亲临现场的人也能享受文化盛宴。然而,问题在于这种便利让人们渐渐习惯于浅层次的感知,从而减少了探究现实的动力。我们逐渐相信,这种“优化”的体验方式已经优于原本费时费力的真实互动。罗森将这种心态视为一种对现实的放弃,是对真实生活的“灭绝”。 然而,文章作者《洛金杂志》评论员雷吉娜·芒施在读过罗森著作后,提出了对“体验”与“真实体验”对立观点的反思。她认为,尽管罗森明确区分了两者,但并未充分阐释为何真实体验本身值得优先追求。
对于大多数现代人而言,时间和精力的极度稀缺迫使他们在深度体验和表层便捷之间做出权衡。数字化体验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现实的“碎片”或“替代”,比起完全没有体验,至少给予了某种精神慰藉和趣味。 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结构和资本运作的现实压力。不是人们主动选择放弃真实,而是在繁忙、疲惫和资源有限的状况下,被动接受了简化和虚假的体验。取外卖代替烹饪、线上观赏艺术代替博物馆漫步,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被效率最大化和时间碎片化的生活方式所裹挟。事实上,现代生活早就不存在完全未经调和的原始体验,即使是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始终融入了各式各样的便利和妥协。
面对这项事实,罗森提出的“少用科技”、“减少手机时间”、回归线下生活的呼吁,虽有互动意义,但显得力不从心,缺乏宏观的解决方案。现代技术本质上并不可避免,我们不能简单地回避,而应在利用便利时,重新认识和接纳现实的多维复杂,避免沦为“体验”消费的受害者。真正的挑战是重拾对现实的认同感,为生活中的“摩擦”与“无效率”留出空间,如同手工艺、朋友聚会等活动所体现的生命力。 哲学层面的思考也对这一话题构成了深刻补充。罗森借用诺齐克的“体验机”思想实验,探讨人们为何应选择真实而非虚拟的快乐。经验机可以让人假装拥有完美的人生,但失去了自由行动和真实感受的可能。
虽然这并不能完全说服所有人放弃模拟的诱惑,但人类作为行动者和伦理主体的本质在于我们渴望在真实世界中实践道德和创造意义。在完成具体行为和承受现实风险中,我们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迎合商业的“无缝体验”往往压制了这种自由,取代了个体的选择权和行动权。虚拟世界和算法定制,成为了生活的“捷径”,但同样也是对人类精神和情感的异化。我们必须抵制对现实的肤浅“优化”,拥抱其中的不完美和复杂,从中获取成长和满足。 回归日常生活,作者本人开始尝试小规模地打破技术封锁,重新接触物理世界。
借助图书馆借CD而非数字播放列表,手动归还实体书籍,放弃算法推荐,允许自己被未知的新体验撞击和改变。这种“摩擦”和“随机”带来的惊喜,让生活变得更有真实感和丰富层次。虽然效率降低,但精神的满足大大增加。 现实不仅仅是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更是情感和思想的综合体。它赋予人类以意义,塑造个体的性格与选择。罗森发出警告,我们若继续沉溺于科技营造的“体验”,忽视与现实的密切交织,将会失去作为人的根本。
唯有主动抵制虚假体验对真实感知的削弱,重新拥抱现实的复杂与不可预知,才能保住思想的自由和生命的丰满。 综上所述,《体验的消失》提醒我们,现代科技在丰富人类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蚕食我们真实经历的基础。面对“技术包裹”的世界,我们需要回归对现实的热爱和敬畏,抵制快速便捷带来的虚假满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真实的邂逅”,获得生命的完整和真正的幸福感。在数字与现实交织的时代,这一课题对每个人都具有深刻启示意义,也为社会未来发展提出了亟待思考的方向。通过重拾生活中的不完美和偶然,我们得以再次触摸到一个立体多元、充满活力的真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