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苹果自研M系列芯片的应用在Mac电脑的持续普及,越来越多用户关注如何充分发挥其高效能与节能优势,延长电池续航,减少发热。在M系列芯片设计中,苹果引入了性能强劲的P(Performance)核心和节能高效的E(Efficiency)核心,通过动态调度达到性能与功耗的最佳平衡。理解并合理利用这些核心,便成为提升Mac能耗表现的关键所在。M系列Mac的规格中包含2到8个E核心,它们的计算能力虽然不及P核心的一半,但极低的性能损耗换取了显著节能优势。这些E核心在处理日常后台任务及轻量级应用时发挥重要作用,能有效减少电池消耗及热量产生,保持设备长时间稳定运行。在Mac启动后的前几分钟内,E核心承担着多项后台任务,如Spotlight索引更新、系统安全扫描及时间机器备份等。
这时的活跃度较高,但不会影响用户前台应用的性能体验,因为这类用户进程优先分配给P核心以保证响应速度和流畅度。尽管普通用户无法直接选择任务分配到E核心或P核心,但macOS系统通过质量服务(Quality of Service,QoS)机制智能调度,默认把高优先级的用户进程分配到性能核心,低优先级或后台任务则落在效率核心上。近年来,部分应用开始开放让用户微调任务运行优先级的功能,赋予更灵活的能量管理策略。例如压缩软件Keka允许限制最大线程数,并对任务设置自定义QoS,将较长时间运行的压缩/解压任务安排到E核心,让Mac能在后台节能执行操作,减少对前台工作的干扰。又如Dintch软件,设计了直观的三个速度级别,分别象征“红色赛车”最高性能模式用于P核心快速处理、“蓝色卡车”中等优先级模式及“绿色乌龟”节能模式,后者专门将任务分配到E核心以实现节能。测试显示,当Dintch在高速模式下检查16.8GB的文件耗时约6.2秒,采用绿色乌龟模式则耗时近25秒,但显著降低了能耗和设备发热。
另一个压缩工具Cormorant也新增了多档线程与QoS调节,方便用户在不同场景下调整性能和电量的平衡。这些应用中的速度控制功能在实际使用中非常实用,建议用户根据任务紧急程度选择合适的模式。更重要的是,用户还可以借助第三方工具实现全局或针对特定进程的调优,例如App Tamer软件能将后台应用进程的线程“降级”至E核心,从而节省能量,同时保持系统的响应性。另外,macOS自带的终端工具taskpolicy可以对指定进程设置任务执行策略,如命令taskpolicy -b -p 进程ID可将该进程限制在E核心运行。需要注意的是,低QoS等级的线程无法被提高到P核心,而高QoS的线程则可以被降至E核心,这种限制确保了系统整体性能不会被无意削弱。尽管如此,虚拟机在M系列Mac中的表现仍需谨慎评估。
由于虚拟化工作负载通常优先运行在高性能的P核心,长时间使用虚拟机往往导致电池快速消耗和机身发热。因此,从能效角度考虑,应尽量避免在电池供电状态下运行虚拟机,或结合前述工具合理分配资源以缓解问题。一些用户分享了在使用Thunderbolt扩展坞和外接SSD时的电源管理经验。外接高性能SSD驱动器往往需要额外电力支持,功耗可达5瓦至15瓦不等,远超过E核心的能耗水平。如未配备充足电源,可能导致MacBook出现电池放电或性能降级情况。例如在电量极低时,系统将自动禁用P核心,仅使用E核心以延长剩余续航,并系统地降低设备响应性。
此类临界电量模式在日常使用中较为常见,也是为了防止电量耗尽带来的数据丢失风险。用户应避免频繁让设备进入此状态,以维护电池健康。监控设备的CPU核使用信息,可以借助macOS内置的活动监视器(Activity Monitor)的CPU历史窗口,观察不同核心的利用率与负载情况。需要理解的是,活跃的核数并不能直接反映功耗水平,因为E核心以较低频率运行,耗电远低于高频运行的P核心。综合来看,合理利用M系列Mac的多核架构,不仅能提升工作效率,更能显著延长电池续航,降低设备热耗,对日常使用体验起到积极作用。建议用户积极关注应用的能效控制选项,结合系统资源管理工具,针对长时间运行的后台任务选择E核心模式,做到性能与效率兼顾。
同时避免过度使用虚拟机和功耗较大的外设,保护设备硬件和电池。未来,随着macOS和应用生态进一步优化,智能能耗管理将更加完善,用户可望享受更加持久稳定的移动体验。掌握M系列芯片的节能策略,成为苹果生态高效使用者,实现低碳环保科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