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鱼,这种拥有八条触腕、智慧非凡的海洋生物,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神秘且难以捉摸的存在。然而,日本艺术家岛袋慎一(Shimabuku)多年来以独特的艺术视角,揭示了章鱼与艺术之间令人惊叹的互动与回应。通过他的系列创作,人类与章鱼之间仿佛搭建起了一座跨越物种的桥梁,让我们得以窥见章鱼的世界及其对艺术的奇妙反应。 三十多年前,岛袋慎一首次尝试将章鱼带上陆地进行“旅行”,带着从海岸捉到的章鱼穿越东京的繁华街头。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体验,更是一场跨物种的文化交流。通过视频记录,艺术家展示了章鱼对城市环境,特别是对鱼市场那种同类聚集环境的强烈反应。
这个作品被命名为《然后,我决定带明石章鱼游东京》,成为岛袋对章鱼艺术探索的开端。 章鱼被认为是拥有高度智慧的生物,它们不仅能够解决复杂的任务,还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玩耍行为。岛袋形象地描述它们拥有“业余爱好时间”,这意味着除了进食或繁殖外,章鱼们还能腾出时间探寻和享受外界的新奇事物。这一特质成为艺术家继续深入研究的动因。 传统的章鱼捕捞方式是利用空陶罐作为诱饵,章鱼因喜欢狭窄空间会钻入其中。岛袋注意到这些潜伏在陶罐中的章鱼不仅是简单占据地盘,许多还会携带贝壳、小石块甚至是破碎的啤酒瓶片。
它们的“收藏”行为引发了艺术家对章鱼内在情感和审美趣味的好奇,他因此开始保留这些小物件,组成了一个“藏中之藏”的收藏集。 基于章鱼的收藏习性,岛袋在2010年创作了一组名为《为章鱼制作雕塑:探索它们喜欢的颜色》的艺术作品,使用彩色玻璃球和彩色陶器投放入海中,试图观察章鱼对不同颜色及物体材质的反应。虽然科学证据显示章鱼色盲,但渔民经验和艺术家的观察告诉他,章鱼似乎偏爱红色和光滑闪亮的物体。实际上,章鱼使用触腕反复触摸、抓握甚至携带这些玻璃球,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和“玩耍”行为。 为了更系统地记录章鱼的反应,岛袋与曾经的神户须磨水族馆合作,将玻璃制品放置于大型水族箱内拍摄章鱼与艺术品的互动过程,形成影像作品。这些画面展示了章鱼用触腕包裹着玻璃器皿,轻轻推动,甚至在水族箱壁上用吸盘抓牢的动态细节,呈现出它们鲜活的行为与情感。
2024年,岛袋于西班牙桑坦德的Centro Botín举办个展,现场将搜集到的各色玻璃和陶瓷容器沉入海底,以观察当地章鱼对不同形态和质地艺术品的反应。这次实验再次验证了章鱼喜爱狭窄、光滑、闪亮物体的倾向,并体现了它们对外界新奇事物的探索天性。 这些项目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跨越人类和非人类智慧界限的尝试。章鱼作为海洋智能生命的代表,通过与艺术的接触,展现出感知世界和表达好奇的独特方式。岛袋的作品促使我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挑战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开启对“人类之外的聪明生命”表达的尊重与理解。 当章鱼遇到艺术,它们或许无法直观欣赏艺术品的色彩构成,但其对新事物的感知和反应,却是生动且富有戏剧性的。
这种互动让艺术不再是单向的人类创造,而是成为一场多维度的交流活动,彰显生命的多样性和共情的可能性。 此外,岛袋的尝试也启发更多艺术家和科学家关注非人类动物的心理和行为,推动艺术与科学的跨界融合。章鱼对艺术的“反应”不仅仅是玩乐或好奇,更有可能暗示复杂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这对于理解动物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中的艺术常被限定于人类文化范畴,但章鱼与艺术的案例拓展了艺术的边界,将生态环境、动物心理和人类创造紧密相连。这种跨物种的艺术实践,不仅深化了人们对章鱼这一神秘生物的认识,也以独特方式推动了自然与人文的深度对话。 总的来说,章鱼与艺术的互动带来的是奇妙的探索与启示。
它们的集藏行为、对色彩和光滑材质的偏好,以及对艺术品的触觉体验,都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生命形式独有的智慧和美感。通过这样的跨界合作与深入观察,人类得以更谦逊、更好奇地重新审视自然界其他生命的价值与可能性,也激发了艺术的无限创意与包容。 未来,随着科技和艺术的不断发展,类似岛袋慎一的创作将为动物行为学和当代艺术开辟新的领域。章鱼的“艺术体验”不仅是科学数据,更是一场关于共情与理解的文化探索,鼓励我们超越物种界限,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