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变革与创新的科技领域,曾几何时,许多从业者怀揣着满腔热忱进入这个行业,带着对未来美好改变的憧憬与期待。在2010年代初,整个行业似乎充满了探索的精神和匠人精神,大多数人力求锻造技术,为用户打造真正有意义的产品。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和资本利益的介入,这种热忱逐渐被冲淡,行业的焦点从真正的工艺转移到了追逐速度和利润的快节奏竞赛中。如今进入2020年代中期,科技行业的“快速行动,快速打破”的信条似乎深深影响了一代开发者,导致产品质量的滑坡和对创作过程的疏离。行业越来越关注用什么工具开发,而非为何开发什么。技术圈似乎已经陷入了一个“为工具打造工具”的恶性循环,不断堆砌解决方案,却缺乏明确的问题驱动,掩盖着所谓“下一件大事”的炒作泡沫。
过去几年,层出不穷的技术热潮如JavaScript框架、区块链、NFT,再到近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频频掀起浪潮,却常常在盛极一时后骤然冷却。诚然,每一项新技术或创新初衷都可能是美好的,但它们也带来了不为人注意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人工智能对技术从业者的影响表现得尤为明显。曾经扰乱出租车、餐饮服务等行业的技术力量,如今开始在IT从业者中大规模缩减合同预算和裁员,激起行业内部的焦虑和困惑。 对于人工智能,作者并非毫无保留地反对。与锤子类似,人工智能是一个工具,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当前行业氛围中,许多企业像醉汉一般挥舞着这把“铁锤”,意图通过炒作机器肆意重塑整个产业乃至社会基础,而不顾及其对人类从业者的冲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业内愈发涌现出期望回归工艺本质的人士,他们怀念早期的理想,希望能够找回那种以负责态度为用户创造积极变化的匠人工程精神。这种情感带有一种难以言喻的“hiraeth”——这源于威尔士语,是对某个曾经让人感到归属的时间、地点或人的深切怀念,却无法用简单的怀旧解释,更像是对另一种可能世界的渴望。 从长远来看,我们可以从不是第一个遭遇此类挑战的行业汲取经验。例如,巴黎高级定制时装行业的历史便值得参考。这个行业以其对工艺的严苛要求和追求极致的手工艺闻名于世,其背后是数百年不断打磨的技术与用户体验标准。同时,高级定制也经历过来自快时尚的冲击,经历过设计盗版、低质材料波及的危机,以及机械化对手工艺的威胁。
为了保护匠人文化,巴黎时装界早在19世纪即确立了由行会管理的标准体系,严格限制了服装质量、材料来源及制作工艺。更重要的是,二战期间,巴黎高级定制工坊面对纳粹占领的严峻考验,许多工坊顶住压力,努力保存设计资料和传统技艺,最终在战争结束后通过法律形式将其伦理和工艺规范固化,对抗日益泛滥的快时尚文化。如今“高级定制”不再仅仅是一个时尚标签,而是具备法律保障的工艺象征,确保只有符合严格标准的作品才能使用这一称呼。同样,软件行业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标准化做法,将技术的质量要求、用户体验以及可持续性放在首位。 然而,工艺和标准虽重要,但技术行业的独特性使得这条路径不会简单复制。互联网标准化组织如W3C推动了HTML语义化和无障碍设计的规范,帮助行业确立了最低保障的质量要求。
只要开发者群体真正理解并坚持这些标准,就能保障产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而非单纯追求开发便捷或最新技术的炫耀。然而,这依然面临一个挑战:对单个开发者而言,全面掌握所有标准的复杂细节困难重重。但问题的突破口或许在于共享与协作。正如巴黎时装匠人之间彼此信任和协作,通过对彼此品质与工艺的监督和尊重,共同维护了行业的基线,技术领域的专业分工之间也应当建立起类似体系。技术行业如果能建立起多样的专业者网络,促进跨领域的知识共享和互相提升,工艺的质量和深度必然得到提高。 这种理念在餐饮界的“产地直供”运动(farm-to-table)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该理念主导的厨师不仅追求烹饪技艺的卓越,更重视与种植者、供应者之间建立紧密合作与信任关系。厨师理解,优质食材是美味佳肴的基础,而种植者的专长和对土地的深刻理解也因厨师的需求而不断进步。双方基于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促进了整体产业链的提升,最终带来更优质的消费体验。在技术领域,我们同样可以借鉴这种跨专业协作的思维模式:开发者、设计师、内容创作者乃至产品经理彼此尊重和理解对方的专业边界,共同创建并维护良好的工作产品,避免某一方承担过多职责而导致整体质量的下降。 对许多人来说,设计师是否应掌握编程技术长期以来都是争论焦点。这种跨界的“通才”设想表面上能够提升效率,减少角色与成本,然而从行业层面往往是由管理层推动的成本压缩策略。
相较于这种自上而下的被动施压,artisan模式更强调自下而上、出于尊重与意愿的专业交流和知识渗透。各自专注于本职专业,但会主动学习和理解相邻领域的知识,以促进自身工作质量的提升,而非企图全面替代他人职位。这样的态度不仅有利于产品质量,也有助于职业群体的长期发展与健康生态的形成。 不论是从时装工坊、餐饮业,还是软件开发中汲取灵感,匠人工艺最核心的价值莫过于人本关怀、责任心和社区归属感。技术行业亦然,真正的创新离不开有志于用心且负责任的从业者,他们以创造价值为目标,而非追逐炒作和短期利润。去人文化不仅削弱了工作的意义,更削减了用户体验的深度与温度。
如今行业遭遇的裁员风暴虽给技术人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但也是重新审视工匠精神和行业愿景的时机。提升标准、主动分享知识、关注相邻领域与同行,建立稳固的支持网络和社区,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技术行业不是简单的代码供应链,更是由一群有血有肉的人所构成。只有回归人性尊重,坚持品质,方能塑造行业长期的健康与光明未来。 面对资本驱动的快速变化,技艺被边缘化的困境,并非无法突破。我们完全可以创造一个平行的生态,属于那些仍然坚守工艺、关怀用户的从业者们。
在那里,快速变动的商业模式和“下一个热点”被有温度的专业精神代替,产品质量与用户体验得到尊重,同行间彼此赋能与守望。这或许看似理想主义甚至幼稚,但正是行业中无数人的共同向往和努力,才让这种渴望成为可能。犹如威尔士语中难以直译的“hiraeth”,那是一种对美好而真实未来的深切渴望,是行业匠人在嘈杂声中低语的希望。在未来的路上,不论是作为开发者、设计师还是其他数字创作者,回归工艺、标准和社区,才是对自我和行业最好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