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最高法院于2025年7月23日宣布,撤销对两名金融市场交易员汤姆·海斯和卡洛·帕隆博的定罪,判定其审判过程存在不公,陪审团未能正确评估关键的犯罪动机—不诚实行为。这起案件贯穿了全球金融危机后的诸多金融丑闻之一,涉及伦敦银行间拆借利率(Libor)及其欧元版本欧元银行间拆借利率(Euribor)的操控指控,触及了全球数万亿美元贷款及金融产品的基准利率设置。该案不仅在金融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更成为司法程序和市场监管交汇的重要标杆。海斯和帕隆博均曾效力于国际知名银行,分别是花旗和瑞银,以及巴克莱银行。他们最初于2015年和2019年被判定操控利率,并分别被判处长短不一的监禁。海斯获刑原为14年,后减至11年,帕隆博则获刑4年。
两人均于2021年获释。对他们定罪的质疑源自法院认定,审判中陪审团所接受的指示存在误导,基于错误的信息难以准确判断两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法律意义上的不诚实。法官乔治·莱加特在长达82页的判决书中指出,陪审团未能获得明确界定“不诚实”要素的正确指令,限制了他们对行为性质的完整认知,从而影响了案件的公正性。此次决定的背景是美国第二巡回上诉法院于2022年推翻了两名在美被控类似行为的交易员的定罪判决。此判决为英国两位交易员的上诉打开了大门,英国司法系统最终允许将案件提交至最高法院审理。自2012年以来,英国严重欺诈办公室(SFO)一直展开对Libor操控的调查,最终导致多名银行职员被定罪。
Libor和Euribor曾是全球金融体系中无可替代的利率基准,广泛应用于商业贷款、房贷、信用卡债务及复杂金融衍生品定价。由于其制定方式依赖参与银行的报价,存在被个别机构操纵以谋取交易利润的风险。法庭的判决强调,尽管金融市场操控行为严重,但司法程序的正当性与公平性同样不可忽视。此次判决不仅剥夺了对涉事交易员的定罪效力,也促使外界重新审视审判标准和陪审团指导问题,尤其在专业复杂的金融犯罪案件中更应谨慎把控法律定义和证据解读。海斯在获知判决后公开表示,案件已摧毁他的家庭生活,错过了儿子大部分成长过程,如今终于可以尝试“重新开始”生活。这也反映了此类案件对个人及家庭的深远影响。
英国严重欺诈办公室回应称,经过深入审议判决及案件全部情况,决定不再对两人提起复审,认为此举符合公众利益。此次最高法院的裁定对于金融行业的监管未来走向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它表明即使在舆论和监管压力巨大的背景下,刑事定罪必须基于清晰无误的法律指导和程序保障。另一方面,该案也推动各国监管机构重新思考对金融基准透明度及操纵风险的控制措施。全球金融市场对Libor的依赖正在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透明和市场驱动的利率指标,如SONIA和SOFR等,这些变化旨在降低市场操纵风险,提升金融体系稳定性。与此同时,金融丑闻的司法审理仍需平衡法治精神与市场监管,有效抑制违法行为同时保障被告的基本权利。
英国最高法院的判决是金融法治进程中的重要节点,表明关键案件的司法质量不容妥协。此次判决也提醒司法系统,面对高复杂度的金融犯罪,需加强陪审团教育与指导,确保其理解法律要义并据此判断事实。展望未来,监管机构和法院需要进一步完善协作机制,结合金融专业知识与法律审查,为公众打造更加公正和透明的金融环境。此次事件无疑将成为金融法律学者、监管者及司法实务者深入研究和反思的典范,推动全球金融司法规范的不断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