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未成年人在线安全问题成为公众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免受有害内容影响,多个州政府纷纷制定法律,要求社交媒体平台采取措施验证用户年龄。密西西比州于2024年通过了备受争议的在线年龄验证法案,试图通过法律手段强制社交媒体平台严格核实用户年龄并获得家长同意。然而,这一法案在推行过程中遭遇巨大阻力,引发了复杂的法律诉讼和宪法争论。近期,密西西比州在线年龄验证法案再次被联邦法院判决暂时阻止执行,这已是该法案遭到阻拦的第二次。本文将深入探讨该法案的法律背景、诉讼经过、法院判决的理由以及对行业和未成年人网络使用习惯的潜在影响。
密西西比州的该法案正式名称为HB 1126,旨在要求社交媒体平台在允许未成年人访问其服务前,必须获得父母的明确许可,并“做出合理努力”来核实用户的实际年龄。法案具体规定,若未成年用户未能获得家长同意或身份信息验证,平台则不得向其开放相应服务。表面看,该法案反映了地方政府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娱乐和信息内容潜在有害影响的意图。但在实际实施层面,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企业对此提出强烈异议,认为法律规定过于笼统且执行困难,同时严重侵犯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权利。科技行业巨头如Meta、YouTube、X(前Twitter)等均为该法案的直接目标,这些企业组成行业组织NetChoice LLC向联邦法院提起诉讼,主张该法案不仅不切实际,而且在宪法第一修正案框架下不具备合法性。案件的审理过程备受关注,尤其是在2024年美国最高法院针对类似案件Moody诉NetChoice LLC的裁决发布之后,该案标准和审查程序更加明确。
法庭对密西西比法案的质疑主要集中于几个方面。首先是所谓“严格审查”标准,即政府任何通过限制言论自由以保护未成年人利益的法律,必须证明手段是为实现该目标的最狭义且必要的选择。NetChoice向法院提交的证据显示,这项法案并未能体现出“精准适用”的特点,而是笼统广泛地限制了合法用户的访问权,给科技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合规和运营压力。其次,科技公司强调,在线平台天生难以有效核实用户身份,尤其是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执行年龄验证,更存在技术和伦理的双重难题。此外,强制家长同意的规定也引发数据安全及用户监控范围的隐忧。法庭经过审理后认为,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目标固然重要,但州政府制定的手段未能满足宪法对限制言论自由措施的严苛要求。
联邦地区法院法官哈利尔·奥泽登(Halil S. Ozerden)于2025年6月再度颁布初步禁令,暂时禁止密西西比州对包括Meta、YouTube和X等在内的科技公司强制执行该年龄验证法案。此次判决的理由集中在“该法案可能侵犯了相关企业的第一修正案权利”,且该组织正在继续对该法律展开“针对特定应用情况”的诉讼,预计最终判决将对法案的存续产生重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该禁令曾因程序性原因被第五巡回上诉法院撤销,要求法院对法案适用范围及潜在违宪性进行更细致的事实调查。然而此次基于“实际应用的挑战”,法官认为NetChoice极可能胜诉,同时其成员企业面对的不可弥补的损害包括言论自由丧失和经济损失,因此有效支持初步禁令的维持。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类似立法在邻近州田纳西也面临诉讼,但当地联邦法院则驳回了同样请求初步禁令的申请,理由是缺乏明显的不可弥补损害证据,凸显美国各地司法实践差异。密西西比州和田纳西州年龄验证法案事件揭示了数字时代立法面临的复杂挑战。
监管机构希望借助法律约束,保护青少年远离不良内容,维护社会整体健康。然而,科技企业和法庭强调“言论自由”作为宪法核心权利的重要性,担心过度监管将带来信息流通受限、用户体验下降甚至滞后创新发展等负面后果。对于普通用户尤其是未成年人而言,年龄验证机制的推广既可能带来更安全的互联网环境,也可能由于技术方案不成熟或执行不到位,导致身份泄露风险或访问门槛过高。后续如何平衡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与保障用户权益,将成为业内争议持续焦点。该案件的未来发展值得高度关注。若密西西比州法案最终被法院判定违宪,可能对其他州相似法规的立法产生示范和警示效应,促使政策制定者重新审视年龄验证的合理路径,与科技业界展开更有效沟通和合作。
反之,若法案得到支持,或要求技术创新加速升级,以兼顾隐私保护和年龄核验的双重需求。总之,密西西比在线年龄验证法案被二次阻止,凸显了当今互联网治理中公平、安全与自由的一体多面。只有在尊重宪法权利前提下,通过不断完善法规和技术,方能构建更加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保障未成年人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双重实现。随着全球对数字治理日益重视,此案也将成为法学界、技术界和政策制定者深入反思网络时代权利边界及公共利益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