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全球加密货币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黑客攻击浪潮,根据瑞士区块链分析公司Global Ledger发布的最新报告,短短半年内,黑客盗走的加密资产总额超过了30亿美元,超过了2024年全年数据。这不仅反映了攻击事件的频次和规模的扩大,更令人担忧的是黑客在攻击后洗钱的速度之快,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合规系统的应对能力。报告详细追踪了攻击后的资金流动,揭示了犯罪分子如何利用各种工具和渠道,将盗取的加密资产在数分钟内洗净,甚至在相关攻击事件公开披露之前完成资金转移。数据表明,近23%的案例中,洗钱行为在事件公开之前就已经完成,这意味着受害者和监管机构往往在资金转移大半程甚至全部完成时才意识到攻击的发生。在很多情况下,被盗资产在黑客漏洞曝光之前,便已通过混币器、跨链桥和中心化交易所进行复杂的分散和转移,让追踪和拦截难上加难。洗钱的速度迅猛至极,报告中最极端的案例显示,资金在攻击发生仅4秒后即被移动,整个洗钱过程不到3分钟就已完成。
整体来看,约31.1%的洗钱行为在24小时内得以完成,而黑客攻击的公共披露平均需37小时。这意味着黑客往往拥有约20小时左右的领先时间,在此期间,非法资金已经开始大规模流转。报告还指出,68.1%的案件中,资金转移早于攻击事件在媒体、社交平台及预警系统中的披露,仅4.2%的被盗资产在2025年上半年得以追回,显示现有的追缴措施效果有限。洗钱渠道中,中心化交易所依旧是黑客的主要选择。据统计,15.1%的被洗钱资产通过CEX进行转移,CEX在2025年总损失占比达54.26%,远超其他攻击方式如智能合约漏洞和个人钱包被盗。中心化交易所成为最受攻击者青睐的出入口,反映了其风险敞口和防护不足。
传统的合规审查流程多依赖票务系统或人工审核,无法满足洗钱速度和规模的挑战。报告强调,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洗钱风险,交易所必须升级自动化和实时监测能力,建设能够即时检测并阻断可疑交易的系统,换言之,必须以极致的速度迎战黑客的“秒级”洗钱行为。政府和监管机构也在强化对加密行业的监管力度。2025年7月18日,美国总统签署Genius法案,进一步要求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s)提升反洗钱(AML)标准,提高响应速度,强化对可疑资金流动的预警和阻断能力。在司法领域,Tornado Cash开发者Roman Storm的案件尤具代表性。这起涉及洗钱合谋的审判,重点在于是否应追究开发者未能阻止其平台被用于非法活动的责任。
起诉方认为Storm有能力实施防控措施,却选择不作为,令平台沦为洗钱工具之一。此次案件被视作加密行业监管态度和法律边界的试金石,可能改变开源软件和隐私保护工具在未来的开发和使用环境。事实上,数字资产的匿名性与开放性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便利,也为监管带来极大挑战。中心化交易所作为用户和资金的汇聚点,应承担更多主动合规和安全防范责任。自动化、智能化的风控体系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护盾,而单纯依靠申报和事后处置的传统模式已显不足。面对日益复杂的攻击手法,CEX需要合作区块链分析公司,利用大数据与AI技术实现多维度风险画像,实时发现异常交易轨迹,并保持与全球执法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响应。
此外,用户教育和透明合规政策也是抑制洗钱和黑市交易的关键。鼓励用户采用多重身份验证、资金流向追踪与合法交易合规工具,杜绝洗黑钱资金流入正规市场。同时,监管机构需持续推进跨境监管合作,建立统一标准和信息平台,提升发现和打击跨国洗钱犯罪的效率。尽管加密货币市场充满创新机遇,但伴随而来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2025年上半年黑客事件的激增和洗钱手段的迅捷,警醒了行业各方必须正视中心化交易所的安全漏洞。只有构建高速响应的洗钱防控体系,加强内部合规与外部监管合作,才能有效降低非法资金流动,保护投资者利益,并推动加密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未来,技术创新与监管创新需并行不悖。只有实现全链路的实时监控,才能阻止黑客抢先洗钱,真正提升中心化交易所和整个加密生态的抗风险能力。随着法律法规日益完善,CEX不再是被动等待清算的阵地,而应成为打击洗钱犯罪的前沿阵地。重构安全与合规的运营模式,建设透明可信的交易环境,将是维护市场稳定和助力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