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面临挑战之际,政策制定者正考虑加大刺激措施以促进经济复苏,但这次并不会采取类似于“重磅”刺激的强力行动。根据分析师和政策顾问的观点,中国政府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加强政策措施,以确保实现2024年愈加严峻的经济增长目标。 随着最新的官方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在八月份出现显著放缓,市场对更多刺激措施的预期不断升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呼吁各级政府努力实现年度经济目标,这表明北京仍然致力于实现约5%的GDP增长目标。然而,政策制定者们面临着复杂的经济形势,尤其是在基础设施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债务风险不断加剧。 自疫情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依赖于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的投资来支撑增长,但这也导致了高企的债务水平和不平衡的发展模式。
过度的国内投资加上需求疲软,已促使经济进入了一个持续的通缩周期。这一切都导致价格下降,迫使许多企业降低工资或裁员以削减成本,进而进一步抑制了消费需求。 有政策顾问指出:“我们需要加强财政政策,以更有效地应对通缩,同时进一步调整货币政策以保持宽松。”近期,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降息为中国人民银行创造了更多的空间,以降低利率和银行的准备金率。这也意味着中国可能会采取进一步措施,例如降低现有抵押贷款的利率,以帮助家庭减轻负担。 除了可能的货币政策调整,中国还可能加大财政支出力度。
地方政府已经加快了债券的发行,以帮助资助重大项目的建设,同时中央政府也加大了对关键战略领域的债务发行。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的组合来提振经济,但在今年七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决策者重申了对供应侧改革的更强关注,这意味着短期内采取强力刺激措施的可能性不大。 尽管政策制定者将财政和货币政策视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工具,但许多分析师认为当前经济增长的前景仍然严峻。近期,多家国际投行已将2024年的中国经济增长预测下调至5%以下,这在过去几年中是极为罕见的。中国上一次未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是在2022年,当年由于疫情的影响,GDP增长仅为3%。 澳新银行的高级中国策略师邢赵朋表示:“更多的刺激措施是迫切需要的。
政策思路似乎正在从关注供应转向刺激需求,我们预见到将会有显著的刺激措施来推动家庭消费和公共消费的增长。”摩根士丹利研究人员预测,中国将通过财政扩张来增加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例如在医疗保健、教育和公共住房领域,以减少家庭的存款意愿并刺激消费。 虽然有一些迹象显示政策可能会倾斜向家庭消费,但仍然存在一系列经济挑战。例如,消费信心的恢复需要时间,而通过减轻担忧的方式来鼓励消费也显得尤为复杂。今年的经济复苏需要更多的财政支持,特别是要缓解地方政府的去杠杆压力。 中国GDP平减指数的长期下滑也反映出经济面临的严峻局面,这一指标已连续五个季度下降,创下自1999年以来的最长通缩周期记录,预计在2024年第三季度可能继续保持负增长。
生产者价格的持续下滑,以及消费者价格的疲软,也使得经济复苏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各方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充满关注,但政策制定者的态度似乎仍然是谨慎而务实的。政策的实施将依赖于经济形势的变化,是否能够有效提升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尚待观察。 展望未来,中国政策制定者可能会继续在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路径上寻找平衡,尤其是在面对区域经济压力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加强消费需求,将会成为提升经济活力的重要手段。而在推动内部消费的同时,如何有效应对潜在的债务风险,遏制通缩现象,将是中国经济政策面临的主要挑战。
虽然此次刺激措施不会如以往那样采取“重磅”发动,但通过聚焦内需和加强公共消费等多元化策略,依然能为中国经济复苏增添动力。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加剧,中国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愈加关注推动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调整,以期实现可持续增长目标。随着各项政策得以落实,中国经济复苏的前景有望逐渐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