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软件的兴起,人们对即时通讯的需求持续增长。然而,一些致力于实现无需依赖互联网即可通讯的应用却屡次遭遇失败,BitChat便是继FireChat、Reticulum和Bridgefy之后的又一例证。尽管BitChat利用了包括蓝牙、WiFi直连甚至外置无线电发射器等多种离线通讯技术,且部分功能结合了互联网作为备用支持,但它依然面临着与前辈应用相似的根本难题,这些难题甚至决定了它的成败。首先,最突出的问题在于用户的使用惯性和习惯改变的难度。现代社交应用如WhatsApp、Signal几乎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习惯的养成意味着用户不会轻易尝试新鲜应用。离线通讯APP的使用需求往往是在极端情况下,比如政府审查断网、自然灾害导致通信中断等紧急环境下才显现。
然而,这种需求极具时效性和突发性,普通用户难以预见,也没有足够的动力提前安装和熟悉这类APP。缺少了用户主动下载安装这一基础环节,任何离线通讯应用都注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其次,离线通讯的网络效能问题也不可忽视。无互联网支持时,这些应用依赖设备之间的蓝牙、WiFi直连或者外部无线电网络进行点对点或多跳数据传递。然而这种技术模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比如通讯距离短、连接不稳定、数据传输速度慢等。更重要的是,必须保证通讯对象双方都安装且开启应用,才能实现通信。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推广难度极大,因为人际网络中使用率低的应用自然被边缘化,导致用户放弃使用。第三,硬件成本和使用门槛也是制约离线通讯APP普及的重要因素。尽管BitChat等应用试图借助现有智能手机的硬件优势降低门槛,但像Meshtastic这类依赖额外无线电硬件的方案,尽管稳定性更高覆盖更广,价格却成了广泛部署的巨大障碍。即使价格在数十美元左右,相对于免费互联网通讯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这仍让大多数用户望而却步。此外,用户推广和教育成本极高,普通用户对这些技术的认知有限,如何让更多人在平时养成使用习惯是个难题。第四,应用间互操作性匮乏严重阻碍了离线通讯的发展。
不同应用往往采用彼此不兼容的协议和技术标准,相互孤立,难以形成统一的通讯生态。这种碎片化现象使用户无法跨应用自由通讯,进一步降低了这些软件的实用价值和吸引力。同期,与主流互联网通讯应用相比,在用户基数、界面体验及功能完善性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虽然有观点提出应将离线通讯功能集成到现有大型社交平台中以促进普及,如Signal等,但现实中这种跨生态融合面临技术和商业壁垒,难以实现。相比之下,BitChat尝试结合互联网作为通讯的备用网络,例如利用Nostr协议进行网络支持,这无疑是朝着更为务实的方向迈进,但如何解决根本的用户推广和网络效应问题,依旧是未来难题。总的来看,BitChat和之前的类似应用在离线通讯领域面临共同困境:用户习惯的不易改变、需要双方同时使用应用才能通信的网络效应困境、硬件及使用成本高企,以及缺乏应用间的互操作性和生态构建。
面对这些现实挑战,离线通讯应用若想突破困境,除了技术创新,还需在用户体验、市场推广、生态合作等多方面寻求突破。未来的方向也许是实现多协议的兼容互联,结合互联网和离线模式的无缝切换,以及依托已有庞大用户基础的平台推广新功能,真正做到在日常和应急环境中都能保持通信畅通。然而,鉴于目前技术和市场环境,BitChat很可能会重蹈其前辈应用的失败轨迹,成为又一个因未能克服根本问题而被边缘化的社交应用。离线通讯技术的潜力毋庸置疑,尤其在信息自由受限和紧急通信保障方面作用重大,但将其转化为广泛普及的产品,还需要整个行业的持续努力与创新。普通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意识培养,行业标准的协同制定,以及更人性化的功能设计,都是支撑这一技术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未来,随着全球政治环境和自然灾害频发,对设备断网状态下即时通讯的需求或将进一步激增。
然而,能否真正摆脱当前的“鸡与蛋”困境,创造出普适性强、用户自发使用、且覆盖广泛的通讯解决方案,依旧需要整个技术社区和应用开发者共同探索之路。